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刘立峰:驱散作风“雾霾”需人人都是“挑刺工”
//www.workercn.cn2014-05-20来源: 荆楚网
分享到:更多

  提着包包,走进丹棱镇派出所,咨询民警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这是丹棱“挑刺工”的一次暗访“挑刺”过程。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像李开鹏这样的,他们“秘密”选聘了“挑刺工”40人。“这是一份只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名单,即使‘单上有名’的人,相互间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挑刺工。”(5月19日 《华西都市报》)

  “挑刺工”果然好职业,其工作性质与机密性不由让笔者想到了曾经的“地下党”与古代的八府巡按“微服私访”,本质上说,他们更像是纪检监察部门“耳目”。从报道中,我们也看到“挑刺风暴”下全县各政府部门与工作人员都显得一片紧张,从开始猜测谁是“挑刺工”,到根据所带装备、语言来辨识“挑刺工”,端上“热情”菜碟。三次通报问责导致“草木皆兵”效应,工作作风貌似立杆见影了,但 “挑刺工”工作以后如何持续长期开展,并行之有效却不免让人疑窦丛生了。------难道对权力制约的神圣纪检监管工作以后都要指望“挑刺工”了吗?

  “挑刺工”说神秘也不神秘,他们无外乎都是政府内部工作人员,而且多数是纪检监察系统内部的,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缺点:中纪委监察室主任、监察专员、纪委书记都可能是“内鬼”,谁来保证“挑刺工”个个都“质量”合格、一身正气呢?谁又来监督防范“挑刺工”上演“无间道”呢?此外,面积只有449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6.5万人的丹棱县,拿出不菲财政经费来为40名“挑刺工”采购堪比央视“焦点访谈”工作人员的高科技设备必要性也很值得怀疑。

  “挑刺工”策略是针对群众反映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而设计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之根在哪里呢?是监管的失效,更有部门利益纵容下滋生的“官老爷”作风。去年10月11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武邑县公安局出入境工作人员态度粗暴、刁难办证群众往返多次的事件,但如此引起全国轰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最后处理结果也只是不点名通报、警告、调离工作岗位而已。正是如此部门利益下“护犊子”观念才导致了作风“雾霾”的大面积笼罩。

  正如根治空气“雾霾”一样,驱散作风“雾霾”需从治理源头入手,而作风“雾霾”的源头在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上,在职业铁饭碗上,更在说一套做一套的“为人民服务”形式化作风上。政府工作人员穿上“挑刺工”马甲装备监督自家人短期内可能会成效显著,天长日久终将成为“裁判员”上场笑柄。

  简而言之,“挑刺工”策略终究治标不治本,而想真正驱散作风“雾霾”,还需从权力制约制度上入手,让公务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成为常态警示,让广大人民群众个个都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眼中的“挑刺工”,阳光理政之下,作风雾霾自然烟消云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