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不必放大“空巢青年”的伤与痛
何勇海
//www.workercn.cn2016-09-07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空巢青年”正成为社会议论的热词。“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他们背井离乡,独自在外打拼,与亲朋好友联系减弱,成为一个个孤岛。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条件差(57.8%)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困境。(9月6日《中国青年报》)

  一个流行说法是,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热情洋溢,充满希望与活力。然而,那些与父母及其他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青年,却被人贴上“空巢青年”的另类标签,并呼吁社会对“空巢青年”予以足够的关注、理解和疏导、帮扶,甚至提议政府发展以兴趣、公益导向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引导年轻人参与其间,排遣孤独苦闷。弄得“空巢青年”似乎成了孤独、寂寞、独来独往,甚至是空虚、浮躁、焦虑和堕落的悲情群体。这,恐怕是发明“青年”一词者始料未及的吧?

  事实上,“空巢青年”是一种最正常不过的居住状态。一位29岁的女青年曾在网上撰文称,她在上海已是第五年,也是独居的第五年,生活的圈子里除了同事,就只剩自己——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出门旅行、一个人生病直至痊愈……这样的“空巢”状态何尝不是普遍现象?年轻人在毕业之后、结婚之前,选择“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的独居,追求独静,恐怕在哪个时代,都是一种真实存在。比如那些“城二代”的父辈,谁又没经历过“空巢人生”?

  过一段“空巢人生”,对青年人来说,其实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历练,学会独立和慎独。曾读到一篇文章:“在人们以往的观念里,独居往往意味着正常生活的反面……会被循规蹈矩的周围邻居们视为异端、孤僻、神秘、放任、不可理喻”,事实上,“独居生活优美与艰辛并存、单纯与烦琐同在”,经历过独居生活的人,“内心更为丰富,处事更为历练,人格更为成熟完整”,独居只是“一段旅程,一段孤单、散淡、沧桑、美丽的旅程”,“这段旅程的泪水与欢乐、苦涩与甘甜,会令人回味一生”。

  何况网络时代,绝大多数“空巢青年”只是“巢空”而非“心空”,这是比他们的父辈更优越的地方。便捷高效、四通八达的网络,使独居的他们能够随时随地、一直在场地和外界联络互动,维系亲情、友情乃至于爱情,与社交来往、信息获取保持“不断线”。“空巢”也并不意味着抗拒社交,抗拒文化娱乐活动,导致青年人社交圈狭窄、孤独感强。相反,不少“空巢青年”常跟同事聚餐、逛街、看电影,假期也可能会出游。如果确有“空巢青年”感觉孤独苦闷,完全可以从“空巢”走向“众巢”。

  由此观之,我们不必给独居青年贴上“空巢”标签,即使贴上“空巢”标签,也不能人为放大“空巢青年”的伤与痛,仿佛他们完全与世隔绝。正如《人民日报》一篇评论所说:“空巢并不可怕,只要心态不空、理想不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敢拼搏敢奋斗,才能在城市闯出自己的一片天。那些愿意放弃原本舒适安逸的生活而选择奋斗打拼的年轻人,或许才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改革的希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