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高校“抄袭门”拷问学术评价“短板”
李东标
//www.workercn.cn2016-03-24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继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发生多起论文涉嫌抄袭事件后,日前,有媒体曝光安徽大学历史系一名2007届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与另一篇曲阜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内容高度雷同,从题目到参考文献几乎完全一致。

  实际上,高校对学术论文撰写有着严格的程序。首先,毕业生要经过复杂而严格的开题环节,要求对论文的主题、架构等有清晰而准确的逻辑判断;其次,指导教师要对论文进行反复的指导和修改,不少学生要修改达十余次才能通过。

  更为严格的环节是“查重”,根据安徽大学现行的《学位论文不端行为检测工作办法及要求》,毕业生学位论文须经检测,论文重合字数比例小于30%且去除引用后重合比例小于10%的论文,视为合格;重复字数比例达到30%或去除引用后重合字数比例达10%的论文,则视为不合格。存在“不端行为”嫌疑的学位论文,须由指导教师责令研究生进行为期一周的修改,修改后的论文检测结果经专家认定合格后,论文方可送审评阅。

  最后是答辩,论文观点是否经得起检验,水准是否达到应有的高度,到底能不能通过,并不是学生自己说得算。需要由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多位老师共同“把关”,然后再打分决定学生的论文是否获得通过。

  如果学校严格按照学术论文开题、导师指导、评审和答辩程序,毕业生不可能写出与别人一模一样的论文。这说明,一些涉及学术规范的制度性、程序性规定在执行层面存在严重漏洞,相关审查、监督机制缺乏有效运行,让抄袭者可以轻而易举的钻空子。

  面对层出不穷的“抄袭门”,除了严惩抄袭者,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补牢“抄袭门”背后暴露出来的制度漏洞,最大限度地维护学术尊严。只有彻底铲除学术造假、剽窃的生存空间,才能还学术一个清净的世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