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金 备:“饭碗”是“铁”的好,还是“瓷”的好
//www.workercn.cn2014-07-08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已经实施了,涉及3000多万事业单位的在编职工。新闻媒体颇关注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对事业单位职工的影响,会出现当年国企改革的“阵痛”吗?却发现事业单位的职工颇为“淡定”。

  其实,近两年来以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已初步建立,只是由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虽然显示出事业单位要引入某些企业管理机制,比如规范聘用合同,产生的争议由劳动法律去规范,少部分承担行政职能或生产经营职能的事业单位将逐步剥离出事业单位系统,但大部分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并不会让其像企业一样自负盈亏生死自负,只是要推进“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事业单位职工的“铁饭碗”要有所变化了。

  “铁饭碗”的来历,网上流传的是一碎碗女佣与主人私通产生的结果。可曾有个“老铁路”对笔者讲,最早特指工作的“铁饭碗”源于铁路,因为铁路不会倒闭,工人不会被辞退,所以进了铁路就被形容端上了“铁饭碗”。“铁饭碗”代表着工作稳定安全,新中国成立后,公有制的计划经济形成了各行各业的“铁饭碗”。但“铁饭碗”又派生出“大锅饭”,“大锅饭”又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不思进取。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企业兴利除弊时,要求企业消除“大锅饭”的弊病,发现根源是“铁饭碗”。国企改革的攻坚重点,数年中都是“砸铁饭碗”。在铁路系统第一次大规模裁员时,有个铁路职工对笔者说,“铁饭碗”变成“瓷饭碗”,说碎就碎了。

  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启动,随之而来的是国有企业掀起“砸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风暴。平心而论,计划经济时期的公有制企业,用工并不是按企业的经营情况去定夺,而是按政府的指令负起社会责任,企业人浮于事的状况十分严重。轰轰烈烈的“砸三铁”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但所砸的是工人的铁饭碗和铁工资,而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无法承担原由企业所担负的对工人的保障,令大批被砸掉饭碗的工人群体成了弃儿。于是“砸三铁”爆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砸三铁”火热宣传戛然而止。企业“砸三铁”的改革转为企业改制和“减员增效”的改革。“铁饭碗”变成“瓷饭碗”,没过错也可能破碎,如企业发明的“末位淘汰制”。

  仍持有铁饭碗的行当,也许就是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了,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帽子也被戴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脑袋上。有人认为事业单位改革,就要像当年的国企一样,从砸“铁饭碗”入手,职工手里捧着“瓷饭碗”会更珍惜工作。但也有人担忧,职工都是“瓷饭碗”,会不会因“阵痛”引发社会动荡?而且职工为保饭碗不得不纵容单位领导的胡作非为?此外还有个更大的争议:究竟社会是努力打造“铁饭碗”好,还是提倡“瓷饭碗”好?以人为本的社会,都是在努力向工作稳定和安全的目标前进,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为人们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立法的角度上,也可以看出从《劳动法》到《劳动合同法》,最突出的变化是法律更明确鼓励用人单位长期稳定用工。然而从市场经济促发展的角度看,“瓷饭碗”更适合物竞天择的公理。

  “铁饭碗”和“瓷饭碗”优劣之争,实质上是在促经济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文明进步中寻找最佳平衡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