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新闻观察:“微信红包防逃课”只是媒体在“逗乐”
周明华
//www.workercn.cn2015-10-2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微信抢红包”很多人喜欢玩,老师为了吸引学生上课而给学生发微信红包,的确是个稀罕事。这个好玩的事情发生在江苏扬州某学院。发微信红包的焦世奇老师的课,没有一个学生翘课,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他的班级,师生关系好到爆表。(见10月26日《扬子晚报》)

  这个新闻标题存在断章取义、包装痕迹过重的新闻一经见报上网,焦世奇老师立马引来网友一波又一波的痛批。诸如,“这老师太过功利,等你微信转账‘转干工资’后,看教室是否还有人在听你授课”、“微信红包防逃课,这花招其实很损”等。

  这其实是一个较为明显的伪命题,怎么看都像是记者在“逗乐”,在逗大家玩。焦老师上课人气指数高,课堂气氛活跃,甚至还“爆了棚”——即便有“红包”的小滋润,却远非吸引这群大学生的动力源。如果讲课枯燥乏味、让听者哈欠连天,学生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心甘情愿留下来。从报道中来看,焦老师的课之所以获得学生掌声,主因还是讲课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至于网友的“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太功利”的担心,其实该由春晚去诠释,因为春晚才是货真价实的微信红包大户——当然这是玩笑。

  这些年,为了防止学生翘课,不少高校在制定校规校纪上,可以说是挖空心思、花样繁多,也是“蛮拼的”。比如刷脸神器、APP签到、指纹打卡等,技术在不断升级,而学生们的“对抗水平”也在跟着升级。这无可辩驳地击中了一些大学课堂缺乏吸引力的客观现实。

  追根溯源,还是一些高校的课程脱离实际、远离新一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老师用陈年教案和教学方法,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知识层级未得以升级和更新。不但学生不愿听,也听不进耳,而且授课者自己也感到味同嚼蜡。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纠正,课堂里的含金量当然就高不上去,这是大学生频频逃课的一个重要根由。

  在这种背景下,媒体找到老师上课颇具吸引力的典型事例,并佐以大家正感兴趣的“微信红包”作为新闻看点,以期引发关注,也无可厚非。然而,我们需要考量如此新闻包装的负面影响。

  将一个严肃的话题,进行泛娱乐化表达,完全有可能将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和教育功能弱化,产生不少负面影响。事实上,媒体如何找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中的核心价值并不难。以上焦老师课的学生“爆棚”这事来说,去调查为何大学生不愿听部分老师的课、为何高教改革总是步伐缓慢,或许更有新闻价值。大学校园稀缺的并非这种抢抓眼球的“炒作”,而是化解问题的“钥匙”。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