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大众话题:“比赛定制”让公平碎落一地
//www.workercn.cn2014-07-1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央广报道,河南省高考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但体育特长生加分事件余波未平。记者调查发现,该省今年获高考加分的738名考生中,有445名出自同一场比赛——河南省2013年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这一赛事被指“批发”国家二级运动员。

  对高考体育加分中产生的舞弊现象诟病已久,一是可加分的项目过多过滥;二是监督缺失。针对这些问题,近些年有相应的治理。比如,一些地方对体育加分做了瘦身。如2010年公布并于今年正式实施的“加分”新政,体育特长生项目严格限定为中学普及范围广、锻炼效果好的运动项目,其中国家限定8项,各省(区、市)因地制宜确定不超过2项。此外,申请体育特长生加分的考生均须参加省级统测。政策“打补丁”,为何没能根治种种乱象,反而愈演愈烈?

  其实,在个别地方,高考体育加分已演变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催生出培训、比赛等所谓的“体育经济”,最终演变成一场花钱买证的游戏。抛开武术项目可以多分项的规则漏洞不言,单从武校敢与中学和家长签订协议,“交费1.2万元包过”就很能说明问题。而根据专家介绍,武术项目想达到二级运动员的水平,不花三五年的功夫是不可能的。

  武术项目多是打分的项目,没有定量的标准,这给靠比赛名次确定申报二级运动员提供了做手脚的空间。在这一场游戏中,“定制比赛”成了关键环节。于是,只有800名运动员参加的比赛,被人为划分成200个赛组,按照省级比赛前三名可申报的规定,意味着可产生600个“二级运动员”的条件。按照规定,体育加分需要得到省级体育主管部门的认可,显然如此多的考生得到了加分,当地体育主管部门是批准了的。

  “比赛定制”让公平碎落一地,高考公平、竞赛公平、社会公平,都匍匐在金钱的铁蹄之下。体育加分本是鼓励青少年体育锻炼,为体育选拔人才的机制之一,却被当成了某些部门及人员牟利的工具。在如此赤裸裸“定制”比赛中,谁应该负有责任?相关部门应该给公众一个交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