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社评-正文
文化内涵缺失,综艺节目难免“未老先衰”
赵亮
//www.workercn.cn2015-08-0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主流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品质的传播内容。电视综艺节目只有表达公众普遍的社会诉求,弘扬人类共同尊奉的真善美,才会有生命力。

  据8月3日《工人日报》报道,正值暑期,电视荧屏上各类以真人秀为主要形式的综艺节目火热异常。据统计,2015年,在全国的卫视频道中,有超过200档综艺节目,其“火拼”的势头正在超过电视剧。明星高额的出场费、天价的制作费等,让过亿元的高成本、大投资成为综艺节目的标配。人们开始担心,如此“烧钱”的综艺节目能走多远?

  综艺节目走进中国观众视野不过20年的时间,它大大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但它走向“爆发”则是近3年的事,2012年《中国好声音》出现让电视媒体在面对上千家同行的竞争和互联网的冲击与蚕食之下看到了生机。综艺节目从传统的内容为王转向制作为王、资本为王。有人概括,中国电影达到百亿元票房纪录花了近10年,但综艺节目只花了不到3年。

  然而,在以收视率为考量标准的资本时代,综艺节目越来越充斥浓烈的商业味和娱乐化。联想到曾经作为电视盈利增长点的电视剧,在2007年达到了生产量和播出量世界第一的巅峰,但到2012年天花板之后,最终面临投入后产出的压力越来越大而走向回落,有人质疑,这场“资本狂欢”能持续多久?

  没有高投入、明星噱头,电视综艺节目真的难以“叫好又叫座”?高投入、“制作精良”的综艺节目被质疑“有意思没意义”,到底是管理层和观众过于吹毛求疵,还是电视媒体在资本的裹挟下迷失了方向?什么样的综艺节目才是真正立得住的好节目?

  回顾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视进入了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更具有价值引导的作用。这种价值引导是基于人性、社会现象去挖掘时代精神,传播那些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化作品。“真人秀节目的本质应是反映时代精神和生活本质的真实电视。”这样的标准显然不是晒萌娃、炒明星、制造话题能够达到的。如果只是追求一时的眼球效应,综艺节目难有可持续性,更谈不上创造性。日前,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坚决抵制这类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摒弃“靠明星博收视”,要贴近现实生活,挖掘展示思想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这是对综艺节目健康发展的有益规范。

  时下,一些电视节目正以其较丰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品位,赢得了不少观众的点赞。有的演讲类节目“让思想开了花”,它由知名人士以平实的姿态与年轻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畅谈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主讲者与现场听众之间有思考、有锋芒的思想碰撞,令观众耳目一新。有的节目中主人公的故事在社交媒体引起广泛讨论,其间关于独立、梦想、坚忍的人性之美带给正在努力打拼的很多普通人以希望和激励。此外,一家互联网公司制作的真人秀节目,因关注的都是网民讨论的热点问题,且加入了普通人的参与模式,也颇有人气。这同样说明,综艺节目,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缺失内涵、“有意思没意义”的节目终究走不太远。

  来自其他国家的经验也同样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韩国电视节目的制作相对纯粹而非快销品,其大量出口的背后是有着强大的文化产业支撑。尽管与国外媒体的体制机制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主流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品质的传播内容。电视综艺节目只有表达公众普遍的社会诉求,弘扬人类共同尊奉的真善美,才会有生命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