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社评-正文
教改新政,要经得住阵痛
//www.workercn.cn2014-05-2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治理义务教育择校乱象,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在家门口上个好学校,这个过程中难免触及一小部分群体的利益。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阵痛就踯躅不前。从长远来看,就近入学政策的逐步推进,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形成了倒逼态势。这会推动名校资源向外辐射,促进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如果家门口的学校都办好了,公众择校欲望就淡了,孩子自然能愉快地享受素质教育。

  继4月份公布义务教育入学新政后,5月20日,北京市教委又公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择校禁令”的《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中严明纪律的若干规定》,该规定的核心是关闭“以钱择校”、“以分择校”、“以权择校”等渠道。这纸禁令放在今年教育部就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工作向19个大城市下“最后通牒”、多地大刀阔斧实施教改的背景下,让公众对其治理义务教育择校乱象的实效性,多了几分期待。

  近日,北京小升初招录工作拉开大幕,已经严格压缩比例的特长入学方式成为除派位之外的唯一合法录取方式。通过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推进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小升初实行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入学等一系列动作,北京正在努力堵住多条择校通道,如共建、点招等。北京这次教改新政对其他18个大中城市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

  严推就近入学,铲除择校痼疾,北京以及其他不少城市的教改推进得并不轻松,在喝彩声之外,也存在着不同利益方之间的暗中博弈、强势群体对教育部门的施压、房产市场的强烈反映、家长的不理解等,大刀阔斧的教改正在经历阵痛。

  尽管多年来不少家长为孩子择校苦不堪言,但不少人却对教改新政心有抵触,他们发现自己正在成为“被改革”的群体。有人抱怨费心找人托关系铺就的择校门路被堵,有人痛惜过去几年精心培养孩子考证、占坑等成果被新政消解。还有人担心,以权择校即使消失了,还会迎来更严重、范围更广的以钱择校,择校变成择房,仍然是一种变相的不公平。也有人认为,在教育资源冷热不均没有解决之前,强推就近入学是无视公众的多元化需求。

  感到不安、心存不满的,还有一些示范校、重点校,这些学校之所以享有盛誉,除了优质师资力量,还得益于其多种途径招徕优质生源,一旦新政实施,其生源质量难以保证,面临优质资源被稀释之忧。

  教改新政,要经得住阵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需要长期努力,教改不能一蹴而就,总需要突破口,推动招生方式改革不可或缺,先刹住招生乱象,规范招生秩序,无疑是在推进教育公平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在这方面,杭州的经验值得大中城市学习。从2012年起,该市推行“零择校”政策,尽管遭遇种种质疑,但当地扛住了多重压力,两年过去,实施效果良好。其底气是力推名校集团化、扶持薄弱校等举措,使教育资源分配实现了相对均衡。

  治理义务教育择校乱象,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在家门口上个好学校,这个过程中难免触及一小部分群体的利益。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阵痛就踯躅不前。从长远来看,就近入学政策的逐步推进,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形成了倒逼态势。这会推动名校资源向外辐射,促进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如果家门口的学校都办好了,公众择校欲望就淡了,孩子自然能愉快地享受素质教育。

  择校的根子在于教育资源失衡,教改当然不能局限于就近入学,根本的办法还是增加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供给,缩小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改变区域之间、学区之间、学区内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况。这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尽快把学校布局、资源均衡、教师流动等措施跟上,让中小学校只有位置之别,而无优劣之分。这个步子要迈得大一点、快一些,跟得上公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惟其如此,人们才不会挖空心思寻找各种择校捷径,教育主管部门在招生入学方面的压力才能得以缓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