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微刺激”显“远视”魄力
//www.workercn.cn2014-06-06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微刺激”显“远视”魄力

本网评论员 曹茂竹

  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明确,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

  在中国经济经历了5个月的减速后,加之6月份银行年中即将到来而引发的“钱荒”担忧,近来各界对货币政策动向尤为关注。尤其对那些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速的国际投行、在楼市调整期嗷嗷待哺的房地产商,以及面临财政压力的地方政府来说,正期望一场轰轰烈烈的货币政策大规模刺激。

  此次“定向降准”是继4月25日,符合一定条件的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准备金率调降之后,“定向降准”的“二次扩围”。从支持对象来看,在原来“三农”基础上增加了小微企业;从涉及的金融机构来看,一切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都有望纳入“降准”范围。

  倍受瞩目的货币政策在任何的风吹草动面前,都将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此次“定向降准”,无疑引发了人们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揣测。国务院此举代表着“全面降准”已经无望,还是拉开了大规模货币政策刺激的大幕?

  各界立场不一。主张“全面降准”的专家认为“定向降准”是局部降雨,“全面降准”是普降甘霖。理由主要有二:一是唯有“全面降准”才能降低中长期融资成本,进而振兴实体经济;二是唯有“全面降准”才能保住“底线”,挽救尴尬的宏观经济数据。

  那么,“全面降准”当真是普降甘霖吗?

  利率和高货币余额并存的现状已经说明,实体经济的资金缺乏和流动性的“二元”现状由诸多因素造成,是无法靠大规模释放流动性解决的。为什么长期以来资金都流向了大国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行业?若把“全面降准”比做“普降甘霖”,难保资金不会流入这些具有强烈的资金吸引力的“洼地”中去,而资金吸引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和相关民生领域,恐难得雨露。

  “全面降准”这一猛药并不是“保底线”的唯一处方,是否值得为“保底线”“用药”还得另说。“全面降准”政策效果有一定时滞,且其易引起经济较大波动的副作用不容小觑。此外,我们必须清楚“保底线”究竟意义何在?目前,就业形势尚可,经济运行较稳,若仅为了亮眼的经济数据而“保底线”有无必要?况且,从消费、制造业投资、外贸出口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正在回稳。

  其实,揣测未来货币政策走向,从政府今年以来的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可见一斑。

  此次“定向降准”,被解读为政府“微刺激”组合拳的一部分。政府相继出台政策用于支持“三农”、棚户区改造、小微企业发展以及交通、信息、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定向激励”,体现了“多目标”的施政意图: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尤其是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今天,中央仍坚持预调微调的主基调,没有急功近利地采取“一刀切”的强刺激,体现了中央执政理念不再单一地执着于GDP的增长,而更加关注民生领域,在经济规划上视野更宽,立足更长远;专注于淘汰落后产能、盘活资金存量、增加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种牺牲一时发展之快,焕发经济增长新活力的做法,非有“远视”的魄力不能为之。

  所以,主张“全面降准”的专家该歇歇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