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为“一石三鸟”扶贫模式点赞
江 楠
//www.workercn.cn2016-08-30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也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工作逐渐走出了过去大水漫灌的粗放阶段,而是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

  不久前,在“中国首届生物质能源产业精准扶贫发展峰会”上,由我国生物质能源领头羊凯迪生态打造的扶贫“凯迪模式”受到了与会者的热议。利用农林废料发电,既扩充了清洁能源的范畴,又解决了农村秸秆焚烧这一痼疾,还为农民找到了一条脱贫增收的道路,“一石三鸟”,恰到好处。

  扶贫开发,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辉煌的成就之一。30多年来,扶贫工作在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也向世界输出了独具特色的扶贫模式、机制和经验,成为全人类的财富。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也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工作逐渐走出了过去大水漫灌的粗放阶段,而是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观察凯迪这几年的扶贫经验,可以看出精准扶贫几个典型的特征。

  精准扶贫要重一个“准”字,找准扶贫与产业的结合点。翻看这几年成功的扶贫案例,无一不是将扶贫放到整个产业链上来思考,而非为了扶贫而扶贫。扶贫的对象首先是人,将贫困人口放到大的产业环境中来思考,才能找到合适的点,才能找对正确的路。凯迪虽然是一家高科技企业,但却敏锐地察觉到了贫困人口既是重要的原料供应者,也是重要的劳动参与者,将贫困人口纳入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是双赢,而不是单纯的“扶”贫。

  精准扶贫要有一个“巧”字,抓好扶贫与发展的平衡点。观察凯迪探索的扶贫模式不难发现,凯迪努力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寻找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也是当前精准扶贫最“精巧”的地方。扶贫不再是单纯的给钱、给物、修条路,而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武装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让他们能够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转变观念和理念,走一条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脱贫和致富之路。

  精准扶贫还要看一个“恒”字,要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找到一条可持续、可推广、可创新的路子。在这次精准扶贫发展峰会上,凯迪宣布“十三五”期间,将积极配合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在国家级贫困县新建200个生物质电厂,以合作社模式配套建设20000个村级收购点,新造林地60万亩,抚育林地600万亩,力争帮扶1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大批的贫困人口将被凯迪纳入自己的生产流程中,成为原料供应商,成为经济林种植的管理人员,成为发电厂的产业工人,让他们有尊严地劳动、体面地生活。这从长远来看,已经远远超出了脱贫的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要作为一件实事摆在那里,哪怕一次改造量少点,但做一件是一件,让人看了确实觉得党和政府办得好”。

  今天,我们真心为凯迪的扶贫模式点赞,为像凯迪这样参与扶贫工作、探索扶贫模式的企业和个人点赞。因为它们让全社会看到,扶贫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奋斗的事业,是一项不管力量大小,每个人都能奉献力量的事业。“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每个人、每个企业的力量虽小,但终将汇成时代的洪流,带我们冲出贫困这道大山,实现全民小康的梦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