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以感念与铭记面对唐山地震40年
北京青年报
//www.workercn.cn2016-07-29来源: 堂吉伟德
分享到:更多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沉睡中的唐山遭遇7.8级大地震,仅23秒,工业重镇夷为废墟,死伤之重,令人心惊。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0年了,唐山大地震的经历者、救援者以抗震精神为支撑,坚韧不拔地奋斗着。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人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40年前在那场大地震中罹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相关报道见A3、A4版)

  时光如逝,那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已经过去了40年,那些在地震中“说没就没了”的鲜活生命,也已然离开了40载。因地震而出名,唐山要算一个;因灾后重建而新生,唐山同样也算一个样本。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毁灭了一座城市,但同时又赢得了新生。

  这其间,有唐山人的坚忍与不屈,有全国驰援所发挥的巨大体制优势,也有灾后重建所创造的“抗震型城市”的标杆。地震毁灭了唐山,同时也创造了唐山。今天,当时间定格在7月28日,整整40年过去了,尽管昔日的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已被漂亮的新城所代替,然而灾难所带来的伤害,灾难所形成的创伤,至今依然留在人的心际。

  自然是可敬的,同时也是可怕的。天灾难以避免,但我们可以更好的预防。即便在今天,地震预报的准确率,依然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预报难依然是一道技术门槛。不过,减少人祸的因素,并做好对地震灾难的预防,以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心去面对,人类自身才能变得更为强大,旦然迎接一切可能发生的灾难。怕就怕,前车之覆未能成为后车之鉴,一场死伤惨重的大地震,无以解决人心的麻木以及责任的懈怠,从而让人在灾难面前变得手足无措、惊恐万状,而那些本可发挥作用的措施和设备,在关键时刻也完全失灵。

  灾难也是检验个体素质和公共责任的试纸,但这样的检验也未免残酷与惨烈。唐山大地震,对于经历者来说,一切都如同在昨昔,历历在目而终生难忘。但对于未经历者来说,却未必有如此深刻的体验,有如此痛彻的感触。我们常说,最好的祭奠就是铭记,最安全的措施就是预防。以感念与铭记的姿态面对40年祭,才能对照现实,找到我们的差距与不足,从而做到知耻而后勇,避免类似大灾难的发生,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面对唐山大地震40年祭,我们理应为差距与不足而羞愧。地需防范意识不强,防范能力不足,依然是普遍性的短板。2015年5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显示,城市和农村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做了基本防灾准备,24.3%的受访者关注灾害知识;而农村居民中只有11%关注灾害应对的相关知识,5成从未参加过任何灾害应对培训,日常隐患重重。

  这就是鲜活而严峻的现实,以至于许多地方屡屡出现“上游泄洪,下游玩水”式的安全风险——7月26日,四川都江堰紫坪铺泄洪,大水奔流而下,然而依然还有人在河道玩水吃烧烤。地震灾难对于做好准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有条不紊”的考验,而对于毫无防备或者将其流于形式者,必然是难以承受的巨大代价。或许,当我们面对唐山地震,面对那依然不绝于耳的警钟,我们更应感到羞愧与汗颜。

  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灾难,以什么样的行动去进行回应,是今天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唐山地震,20几万人一下没了。如今面对防灾意识淡薄的现实,我们以什么姿态去整改、提高,应是记忆深处的那座城带来的最大意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