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曹 林:环保工作需驱除执行乏力之“霾”
//www.workercn.cn2014-12-01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在留住“APEC蓝”上给环保部门加一鞭子,有助于他们从机制体制上查漏补缺,为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监管和执法支撑

  日前,中央第三轮巡视开始对13个单位进行专项巡视,环保部名列其中。这体现中央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力图以巡视提升相关部门的工作作风、工作纪律,强化环保执行力,为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监管和执法保障。

  在“APEC蓝”的短期刺激之后,饱受雾霾之苦的公众总算看到了更为长效的治理亮点。正是在APEC会议期间,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执行、全民共同参与,才有效地把北京上空的“雾霾盖子”揭开了。APEC之后,自上而下的共识是:只要真正下定决心、措施过硬、联防共治,雾霾是可以治理的。

  无论是“APEC蓝”带来希望,还是巡视组对环保部专项巡视,都重新激起了公众对环保铁腕执法的信心与期待。不过,中国环保领域其实不缺法,缺的是高效率的执行。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长期以来监管和执行不到位,让环境治理几乎陷入无解怪圈和停滞状态,也加剧了公众对环境治理尤其雾霾治理的担忧。

  PM2.5这个概念在中国社会的流行,就折射出了环保执行力度偏软的问题。大约3年前,当公众纷纷自测PM2.5并广泛拿其他国家大使馆的数据作为出行参考时,出于“误判”或其他原因,使得相关职能部门当时对雾霾没有足够重视,反而试图淡化雾霾的严重危害性。后来,由于公众的不断强烈呼吁,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才终于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检测体系。如今,PM2.5数据的发布终成常态,但PM2.5的治理成效却与公众预期有较大差距——这两年流行的“空气治理基本靠风”之说,既是公众无力无奈的自嘲,也是对有关部门治霾执行力的督促。

  诚然,中国的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但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环保执行力太弱。相关部门经常引用发达国家治污的经验和时间来对比中国的情况,认为欧美国家上百年间逐步出现的资源环境矛盾在我国集中显现,PM2.5污染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换个角度想想,既然人家已走了弯路,有前车之鉴,那么,有些弯路我们完全没必要再重走一遍。

  前段时间,“APEC蓝”的出现,对公众长期困惑的问题给出了答案:只要相关部门动真格,看似无解的雾霾难题也能拨云见日。人们甚至觉得,如果环境治理执行力更强,“天常蓝”或许不用等到2030年。无论对于空气的治理,还是对于水污染的治理,以及对于土壤的治理,都离不开铁腕执行,都要不怕得罪人。

  巡视组对于环保部的巡视,体现中央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其实也是一种施压。在留住“APEC蓝”上给环保部门加一鞭子,能有助于他们从机制体制上查漏补缺,为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监管和执法支撑。唯其如此,后APEC时期,习总书记多留一份蓝天的愿望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才不会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