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时评-正文
“洗衣扫地”是不可或缺的素质
林采
//www.workercn.cn2015-08-0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四体不勤(李法明 画)

  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8月3日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都要开设劳动技术课,并安排一定时间的劳动实践。此外,意见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要求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布置类似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劳动教育其实早已列入基础教育的列队,但是,近些年来却逐渐掉了队,多数孩子的作业栏以及家庭生活里,从来没有“劳动”这一项。如何将迷失的劳动教育找回来,让“洗衣扫地”也成为孩子不可或缺的素质,拾起勤劳的自觉与动力,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我们的教育理念普遍有所偏差,从家庭到学校都疏忽甚至漠视了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的教育和培养。家长偏溺爱舍不得孩子“吃苦”,孩子在家里四体不勤;学校教育过于重分数而轻素质,校园里劳动课已难觅踪影,甚至连曾经的“勤工俭学”一词都不再被提起。

  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之所以陷入教育部不得不专门下文刚性倒逼的境地,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并未形成真正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左右个人上升通道的因素呈现多元化,劳动者常常难以获得对称的报酬与足够的尊重,劳动的意义和尊严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被消解。对于不少人而言,劳动本身并不具有激励性,也因此失去了勤劳的自觉。

  令人忧心的是,对劳动者认识不够,没有正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存在价值,这种现象不利于生产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职业多样化的发展。而劳动观念的淡化,势必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除了“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当劳动不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学校、家庭更会失去劳动教育的动力。

  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孩子只有通过劳动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自然人。这次教育部专门下发文件抓劳动教育,其政策善意值得肯定,效果有待观察。

  要让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入脑入心,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门应切实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避免把劳动教育形式化,并且创新多样化劳动教育形式;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承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在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下,要用社会公平重塑劳动的自觉,用改革赋予普通人勤劳的动力,只有崇尚劳动真正成为社会公众的共同价值观,劳动教育才有希望能成为青少年自觉的动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