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爱国青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王德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www.workercn.cn2015-08-24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不到延安誓不停

  70多年前,大批爱国青年从海内外各地来到延安,投入火热的革命熔炉。据统计,前后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总人数达3万人。其中70%为中学以上水平,有少部分大学生,还有个别硕士、博士生。从地域上看,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都有爱国青年到延安,还有不少侨胞从海外远赴延安。从家庭出身看,知识分子家庭的占80%以上,中等收入以上的也有80%以上。

  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特别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青年,大都走过一条从叛逆者到革命者的人生道路。比如温联琛,她是复旦大学教务长兼政治系主任温崇信的独生女。尽管从小娇惯,但她接受了进步的革命思想,在武汉时就从家里偷跑出来,结果在郑州被父亲的朋友从火车上拦截下来。到重庆,她还要去延安,父亲没办法,只好买机票让她去西安。当时,她年仅14岁。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温联琛通过翻字典给自己改名为夏沙,后奔赴延安。还有个新加坡青年侨胞叫吴醒柏,也是独生子。抗战爆发后他不愿做亡国的华侨,决心回国抗战。家里百般阻挠,他就偷偷跑到香港。他的父亲坐飞机追到香港,称只要回去答应他一切条件。可他还是坚持到西安,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和其他青年一起步行到了延安。

  当时,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偏居西北黄土高原,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为什么那么多青年抛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奔赴延安呢?关键在于这里是主张坚决抗日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取得的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等对日作战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国民众抗日救国的信心。这里充满着自由、平等、民主的宽松氛围,执行着“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的“来去自由”政策。所有这一切都让青年们感到,延安才是中国的希望。“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这就是当时很多爱国青年内心的真实写照。

  历史证明,青年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才能大有作为。70多年前,无论是走向抗日前线还是留在大后方,这些革命青年都在遭受敌寇蹂躏的广大人民中播撒了民族解放的种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和动员起人们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英勇战斗。他们无愧于祖国的期待、人民的厚望,堪称“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锋”。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