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从《小兵张嘎》说起:批评就是爱护
祝华新
//www.workercn.cn2015-08-03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7月22日,山东文登青年侯聚森与4名青年发生冲突,侯受伤。@山东共青团发微博,要求惩处对“爱国青年”施暴者。随后警方立案,很快将涉案人员全部抓获。

  @文登警方在线官微宣布:“2013年以来,侯某某与梁某某、陈某某等人经常在网上发表不同言论,进而形成纷争、谩骂,并经常在网上互称要和对方见面‘理论’……侯某某同孙某(男,20岁,系侯某某同学)等人员从文登师范学校校内走到校门口,侯某某先与陈某某互殴,后梁某某、张某某、张某某、孙某等参与斗殴,致侯某某、张某某轻微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警方对双方均处以行政拘留,年龄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者,行政拘留不执行。

  近日来,围绕侯聚森事件的定性,是“约架”引发的治安事件,还是“爱国青年”被打的政治事件,出现了一些争议。

  这不禁让我想起崔嵬执导的一部老电影《小兵张嘎》。嘎子无疑是爱国者,相依为命的奶奶被日军杀害时,他才13岁,与日本侵略者不共戴天。但如果不是找到了老罗叔,在八路军的大家庭里得到关怀和教导,这个“嘎气”十足的孤儿能不能走好以后的人生路还是个疑问。他带有未成年人的很多缺点,喜欢炫耀,和别人摔跤输了耍赖,不高兴就去把人家烟囱给堵了。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敌人的一支手枪没上缴,偷偷藏进老鸹窝里,受到批评关了禁闭。经过区队长的教育,嘎子认识到自己违反了纪律,在后来的战斗中吸取教训,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八路军战士。

  嘎子的故事提示我们:青少年自发的爱国情感弥足珍贵,需要尊重和呵护,但也需要引导。玉不琢不成器,如果对嘎子因深爱而纵容其任性,是成年人不负责任的表现,怎么对得起惨死在日军刺刀下的奶奶?

  由此来看这位文登青年,据悉侯聚森是团组织的网络正能量评论员,平时的爱国热情值得嘉许;但未满18岁的他容易头脑发热,网上言辞失控,网下行为冲动。放眼今天的青少年,特别是互联网时代长大的“90后”,视野开阔,生性活泼,但容易自以为是,养成信口开河、好勇斗狠的不良习气。小侯和“约架”的小伙伴们,以粗野求痛快,用暴力佐证观点正确,与过去政治运动“零和思维”和当今社交媒体理性阙失有关。网上一些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极端网友,其实都是一条流水线的产物。成人社会要反躬自省,抓紧把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把法制意识、文明素养,输送到网络社区。

  小侯告诉大众网记者,他与人发生争论的“纳年纳兔纳事吧”和“纳年纳兔纳事儿吧”,有些帖文是“特别不堪入目的”,“骂人真的很难避免”,“双方可能都觉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自文登事件后,“纳年纳兔纳些事”的贴吧已受到有关部门的封禁处理。此事需要举一反三,查一查网上还有多少这样的犄角旮旯,带有边缘文化甚至某些反文化的特征,在大量地传播污言秽语甚至非法言论,污染青少年的眼球和心灵。

  据小侯说,他在网上还遭遇了“人肉搜索”。这样的现象近年来在互联网上时有发生。近日又传出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涉嫌“通奸”的所谓警方“讯问笔录”,是否属实,如果属实是如何外泄的,都需要认真查处。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身权益,需要切实加以保护。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互联网的治理力度,青少年面对的网络环境不断转好,但不能指望网络治理提供一个纯净的真空或恒温的花房。这也不是青少年成长的常态环境。纵观古今中外,有些青少年中规中矩、无惊无险地长大,也有的青少年甚至是某些杰出人士,在不断经历各种冲撞、克服各种偏差中长大。今天的社交媒体更容易滋生“问题青年”。“问题青年”对应的英文词有两个,我这里选择problem adolescents,把青少年成长中出现的偏差、失范视为一种常态;而不愿用delinquent adolescents,后者指有过错的青年,甚至少年罪犯。有本网络小说叫《谁的青春不癫狂》,有首流行歌曲叫《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对于新生代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关键看成年人,可以规劝引导,不断提高其作为网友的媒介素养,以及作为公民的文明水准,也可以“棒杀”或“捧杀”。

  随着BBS、微博等网络意见平台的繁荣,“因事实判断有别、价值观有异、地域文化隔阂等原因造成的网络论争”越来越多。人民日报2012年2月14日文章《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络讨论》建议:不做“愤青”和“口水党”,通过争论学会理性表达。搞清观点和事实的差别,了解常见的逻辑错误,拒绝语言暴力。不宜用谩骂回应谩骂,用立场回应立场,用情绪对待情绪,用抱团对待抱团。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概念:网络讨论应形成“正向文化遗产”。然而,“暴力话语、打碎一切的语境在当下依然顽强地存在。”“在批评和被批评、指控和被指控之间要形成法律约定,不管是哪一方,都必须站在法律的边界内行事,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反过来,如果人人都可以随口指控,无拘无束,甚至无端辱骂,其结果是这个社会将更加不自由。”

  文登事件另一个教训,就是须谨防网上的争议溢出互联网,变成线下的“约架”,扰乱社会秩序。据文登警方通报,案发前梁某某、陈某某、张某某、张某某等4人来到文登,梁某某同时准备了甩棍等作案工具,主观恶性更大,虽然仍属于少不更事者的治安案件范畴,更需约束训导。

  网友的爱国热情需要保护,法制的权威同样需要敬畏,这两者并不矛盾。如果有人觉得矛盾,恐怕需要反思,诉诸暴力的情感表达,会不会走向其反面,有违依法治国,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作为过来人,有责任告诉年轻的一代,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转型期社会的稳定。当年“红卫兵”怀揣保护无产阶级红色政权不“变修”的崇高理念,在江青、陈伯达等人煽动下,“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却走上了“文攻武卫”的路,撇开公检法,对于“走资派”和“地富反坏右”看不顺眼就抄家,挥皮带乱打人,结果搞乱了新中国自己的阵脚。这样惨痛的教训需永志不忘。

  在网上培养爱国青年,就是要帮助他们准确地把握国情,告别网络“愤青”的偏激,养成富有建设性和合作精神的国民人格。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时,曾遭遇围追堵截,CNN主持人发表辱华言论,整整一代中国年轻网民发出了正义的民族吼声,迫使CNN向中国人民道歉。汶川地震中,主要依托于互联网,仿佛一夜之间冒出百万青年志愿者,急赴灾区救死扶伤,让全社会为之动容。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一代青少年将亲历中共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这2个重要节点,是践行“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在网上吸纳和释放正能量,意识形态工作则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现在这项工作刚刚破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妥善有效的方式方法。

  ——在网上释放正能量重在宣传绩效。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要求:“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我觉得,网上舆论引导尤须讲究说服力、感染力。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说话,而不是靠大帽子压人,不因为自己“政治正确”而省却逻辑推理过程;倡导平等交流对话,反对人身攻击和诽谤,制止违法的“人肉搜索”。除了违法言论,网友都有发表不同意见乃至出现观点偏差的权利,倡导通过讨论和辩论,用真理消除谬误。

  ——提升网评的专业门槛。网上舆论工作、舆论斗争要勇于“亮剑”,同时提升网络发言的知识含量和专业含量。今天的年轻人断不会再像当年的张铁生那样靠交“白卷”来“反潮流”,但毕竟这个年龄段还在知识储备、学科训练阶段,不能因为立场正确就养成不求甚解的习惯。2014年在广东茂名因PX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昼夜不休坚守在互联网上,捍卫“百度百科”PX词条的“低毒”描述,避免错误的名词解释误导公众。这是以专业知识释放网络正能量的案例。业余网评员同时应该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专家,充分展示科学理性和主流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力量。网上舆论引导,不能与网友知识同构、情感共振,对话不能以学术对学术,就难以再深入到思想的其它层面。

  ——勿忘历史教训,避免以“老路”来对冲“邪路”。鉴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带来的严重伤害,需要帮助今天的年轻人补充社会记忆,认真读一读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了解中国社会如何从几十年政治运动的跌跌撞撞和闭关锁国的困境中一路走来,为什么要彻底否定“文革”,为什么要包产到户,为什么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认真学习十八大以来的中央决策思路,领会“深改”时代的新任务、新课题。不要“思想禁锢,心胸封闭”(习近平,2014年5月22日在上海召开的外国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引导年轻的“网络世代”(net generation)养成稳定的价值观,诚恳待人言事,不随大流、选边站,避免激烈言论撕裂社会。上世纪80年代的潘晓讨论,也曾在那一代年轻人中引发争议,但党和政府、主流媒体弘扬改革和“四个现代化”的主旋律,凝聚了人心,参与潘晓讨论的那一代青年如今已成社会的中坚力量。什么是正能量?把“四个全面”作为当今中国“最大公约数”,做大做强这个主流舆论,把全民注意力凝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330项改革措施、四中全会180项改革措施上来,就是最大的正能量。

  ——勿满足于当“键盘侠”。组织和引导年轻人在网上理性发声的同时,鼓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弱势群体。建议在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中发展基于互联网“微公益”的热心人,宣传青年各业爱国和万众创新的典型。

  记得197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过《一位老干部给青年的复信》。这是给一名团干部的复信,对年轻人可谓爱之深责之切:

  “在我们的国家里,不知有多少青年都有这么一颗火热的心”,但青年也缺乏经验,缺乏锻炼,盲目性很大。而“四人帮”恰恰是“利用青年人的弱点,用‘革命’两个字煽动青年乱革一气”。“教育青年的办法,不是压,不是抓,应该是引导两个字。‘引导’比‘教育’更精确,意义更宽,这是我几十年工作经验的总结。”

  写这封信的,是胡耀邦同志。他对年轻人的满腔热忱和直言不讳的批评帮助,他的赤子之心和博大胸襟,他所阐述的青年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是共青团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作者为网络舆情研究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