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强化市场取向
光明网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5-07-21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今天(7月21日)有媒体报道说,针对下一步农产品价格改革方向,国家已确定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对于稻谷和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将继续坚持最低收购价,而对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的品种,将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

  应该说,上述对不同农产品实行差别化支持的价格改革方向,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格改革所确定的市场化取向的继续。30多年的改革历史证明,农产品价格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是这期间中国农业大体上稳定发展、整个市场环境基本安定的重要因素。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价格基本平稳,是中国经济整体跨越台阶的基本支撑。

  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统购统销,到现在的差别性支持政策,中国农产品价格政策和价格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统购统销是计划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其以“剪刀差”为特征的工农业价格差别体系,是工业化战略的制度基础。率先进行的农村改革,从一开始就短兵相接于这个严重束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价格体系。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放松粮食价格管制始,农产品价格体系改革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由此成为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范本之一。

  事实证明,把所谓“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从政府必须管控的“神话”中解放出来,既解放了农民,也解放了政府,更重要的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而这正是农村劳动力得以流动,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前提。此外,农产品从“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物质平稳过度到普通商品的改革示范,既为其他类似“关系国计民生”等重要领域的改革奠定了心理基础,也为扫清意识上的自我限制提供了说服性实例。

  在一、二、三类农产品价格逐次放开、逐步加进越来越多的市场化因素,并将其中的成型做法制度化的过程中,农产品价格的市场框架已然确立。这期间,农业生产、农产品价格都经历过市场波动的考验,而实践则为农产品价格市场化取向改革打出了不低的分数。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实行市场化改革,是农产品价格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

  市场化的方向,无疑也是上述差别化支持政策的取向。据上述媒体报道,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这次政策调整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政府也要发挥好的作用;二是针对当前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土地收益对农民仍然偏低,进口农产品价格倒挂,国内粮食库存紧张等矛盾进行调节。

  同时,也正如上述报道所述,迫使政策做出调整的因素还来自域外。在国家间经济依存度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国际农产品价格结束上涨周期并开始大幅跌落,对中国现行农产品价格政策形成了比较大的压力。中国粮价受益于托市收购价和临储收购价,长期维持在高位,以致于“国际粮食谷物到岸征税以后,价格还比国内要便宜很多,比如,一斤玉米便宜接近5毛钱,一斤小麦便宜3毛5分钱,一斤大米便宜5毛多钱”。而形势更为严峻的是中国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例如糖在配额之外要征高达50%的关税,但一吨进口糖的价格仍然比中国的糖便宜500元左右……

  显然,不调整中国现行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在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中国农产品价格体系就将拖累整个经济增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