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春节反腐:红包再小也是“红线”
//www.workercn.cn2015-02-16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廉不廉,看过年——逢年过节收红包是孩子们特别期盼的事,但个别官员和国家工作人员却在这个时节“心思活泛”起来,也想同样“享受”红包的乐趣。党纪国法允许这份所谓的“人情”吗?

  在羊年春节来临之际,广东、四川、江西等多地纪委表示,将重点治理收送“红包”等作风问题。有关专家和纪检干部郑重提醒:要警惕那些打着人情往来旗号、包裹利益输送的红包,如同腐败“引线”一样,一步步将违法违纪官员拖下水。

  红包陷阱:“人情往来”拖贪官下马

  别拿红包不当回事,记者梳理近年一些腐败案件发现,绝大多数贪腐官员都有收受红包的情节,不少人从收受一份年节红包开始,到后来越收越多、无法收手,最终蜕变成大贪大腐。

  以甘肃省定西市地税局原副局长刘生海为例,这位受贿金额近千万元的官员被调查后说,自己一步步深陷泥潭,正是因为当初收下的一份份年节“小”礼。

  据该案主审法官透露,刘生海受贿金额逐年加大,从最初几千、几万元,到后来几十万元甚至一套房子都敢“笑纳”。刘生海说,他也知道,不管是单位同事还是社会上的生意人,没有无缘无故找上门的。但是,这些人往往不在送礼时提出需求,而且很多人都是地方上的熟面孔,或是经人介绍,加上逢年过节,就更不好意思拒绝。

  “中国是人情社会,借着年节拜会送红包,容易掩盖受贿行贿的本质,”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说,红包礼金表面上是人情往来,本质上还是利益交换、政治投资,早晚一天要把官员拖下水。

  红包顽劣:带坏政风带歪世风

  以人情为“挡箭牌”,礼尚往来成了正常的事,红包、节礼也就越收越顺理成章,越收越没有压力。

  ——你收我也收,你送我也送,红包歪风蔓延。2014年,备受社会关注的广东科技系统腐败案有70多人被立案调查,贪腐侵蚀导致上亿元科技扶持资金进了行贿企业腰包。广东省科技厅一名被查干部说:“我到单位上班的第一天就大吃一惊,有人拿着一摞信封挨个派红包,得知我是新来的,连认都不认识就给我一个。企业给科技系统官员送红包已成了多年‘惯例’。”

  送红包在一些地方成为风气,不少干部被风气裹挟,劣币驱逐良币。东部沿海城市一位干部说,别人都送,自己不送,肯定会被视为另类,轻则被排挤到圈子外,重则位置不保。被查收受大量红包礼金的广东茂名原常务副市长杨光亮有句名言:“谁送我红包不记得,谁不送就记得。”

  ——从“被动收”到“主动要”,红包成敛财“法宝”。重庆市城口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于少东在儿子婚礼现场“服务周到”地提供空红包,让来宾直接往红包里装礼金,一场婚礼收受礼金达200多万元。此后,于少东被举报落马。

  ——群贪群腐,基层官场出现“塌方式腐败”。2014年,海南医疗卫生系统43名干部先后因贪腐被查,从医院院长到普通护士,集体参与其中,收受“红包”“回扣”,套取医保2414万元。办案人员查处一个院长带出一批老板,查处一个老板又带出一批医务人员。

  红包所到之处,寻租成“风”,无红包、不办公,深受其害的是普通百姓。上学、看病、找工作……诸事都要花钱打点,老百姓办事难上加难。

  重拳猛药:向红包“顽疾”宣战

  在地处东南沿海的某市,如何查处送礼歪风让纪检部门非常头疼,索性在办公楼安装了摄像头。结果,明目张胆到单位里送红包的少了,暗地里私相授受的仍然屡禁不止。

  为何腐败官员“青睐”红包,多名接受采访的反腐人士认为,主要是因为监督、制约缺少“抓手”,相关制度执行不严,导致贪官浑水摸鱼,大打“擦边球”。

  根据刑法,受贿罪须满足索取他人财物或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条件,达到5000元以上予以立案。在接受调查或庭审当中,不少官员借此抵赖,虽然收礼,但没为他人谋利,还有“懂法”的贪官,“压哨”收钱:每个红包都不到5000元,妄图规避立案标准。

  反腐专家认为,针对这些乱象,纪检部门必须出重拳、下猛药,严惩不贷,才能震慑歪风扩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也实行过礼品登记上缴制度,要求收礼满100元登记,满200元上缴,但实际上这项制度没有执行。长期监督、执行不到位,客观上纵容了一些腐败官员,也使“情”、“礼”之间的界限出现了混乱。如今,我党的纪律规定更加严厉,党纪处分条例、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对官员收受礼品礼金都是禁止性条款,红包再小也是“红线”。

  基层法官何春竹说:“反腐成果证实,我们并不缺乏可执行的制度、法律,而是缺乏执行的决心和力度。对官员和干部收受红包礼金必须采取‘零容忍’态度,保持高压态势,让‘红包腐败’无处藏身。”

  (“中国网事”记者毛一竹、王攀、欧甸丘、邱明)据新华社广州2月15日新媒体专电

  腐爷,您真信这么重的礼是人之常情?

  国家重拳治贪两年多,法庭上、卷宗里、镜头前,因红包而受查处的官员的种种表白,真是“亦庄亦谐”,令人啼笑皆非:

  “公务员也是人,也有故旧新朋、红白喜事,节礼人情免不了。”他这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

  “红包人人都送,谁送了领导不一定记得住,谁不送领导一定记得住。”他这是真无辜还是假无奈?

  “不超过五千块,就不构成受贿罪”。“收红包没办事,就不算受贿。”他这是真懂法还是真法盲?

  红包之“纸”,一捅即破。里面包着的,少则几千,多则过万、上十万。有人敢送,有人敢收。授受双方心知肚明:谁会相信,这么重的礼只是人之常情?

  看看这些年“绊”倒在红包上的贪官们吧,吃拿卡要、来者不拒,背后都是贪欲作祟、权力泛滥。“千万大贪”甘肃定西地税局原副局长刘生海,既收红包,也送红包,送的钱,既有公款,也有赃款。广州原副市长曹鉴燎,既送领导、送实权派,也送下属,拖人下水,大伙儿一起浑水捞钱。

  一旦对党纪国法失去敬畏,官员们便不再坚守底线。距离“八项规定”颁布施行已近两年,一批又一批官员“前腐后继”,在红包上沦陷,就是因为心存侥幸,随波逐流,屡屡形成“塌方式腐败”。

  “不刺到肉不知道痛!”广东省乐昌市查处“红包窝案”,一次就牵涉72名干部,大多是各单位部门“一把手”,原11名市委常委中就有9人涉案;河南南阳“艾滋病拆迁队”事件中,多名官员因收受开发商红包而受到撤职、严重警告等党政纪处分。收了500元红包就翻了船,一次次教训下,一些干部感叹“开发商的红包可不好收啊”。

  中央的鲜明态度、坚定决心表明:反腐必须横下一条心,不留任何死角。“不义之财千万别收,送时不翻脸,未来必翻船”。

  (“中国网事”记者欧甸丘、邱明、毛一竹)新华社广州2月15日新媒体专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