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中国教育报:为编制自主这类“干货”改革点赞
陈先哲
//www.workercn.cn2015-01-20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南昌大学的编制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是实实在在的简政放权。在当前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的大好环境之下,此次尝试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着实值得期待。

  江西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南昌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南昌大学将拥有更多办学自主权。尤其是在人员编制方面,江西省编办在核定的学校编制数内,将给予南昌大学一定的编制管理自主权,允许将目前的编制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江西省此次改革无疑具有突破性意义,甚至相较于备受舆论关注的北大清华的综合改革方案而言,南昌大学此次的综合改革方案也是可圈可点。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教育管评办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来,许多地方和高校都作了探索性的改革,虽也都不乏特色和亮点,但是真正拿出“干货”的并不多。不少改革方案是雷声大雨点小,高校往往并不能通过改革而获得真正需要的自主权利。有些政府部门甚至假装迷糊,声称搞不懂高校究竟需要什么自主权。众所周知,对于高校办学而言,最重要的无非三样东西——人、财、物,而三者之间,“人”又是重中之重——“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成共识,毋庸置疑。按照这样的理解和逻辑,大学最想要的办学自主权,一定是围绕“人”来做文章的。这点不但大学办学者明白,政府有关部门也心知肚明。

  然而,尽管彼此心照不宣,但鲜有敢于打破困局者。尽管因“编制”所受到的权利约束已经成为束缚各高校发展的严重阻碍,也是办学者最为头痛的问题。尤其是在地方,普遍还延续着由政府统一编制计划、公布信息、组织考核、办理录用手续等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做法,高校选人、进人普遍缺少自主性。笔者因工作关系,经常和一些地方高校的人事部门负责人打交道,这些年不知道听过多少类似的抱怨:学校十分想引进的人才,常常因“编制不够”的问题而卡住;即便最后能勉强落实,也是学校施展各种辗转腾挪之术,各方耗时耗力耗心耗神方能觅得空间。但经过这一番折腾,不但所引进人才的积极性已经严重受挫,也延误了学科乃至学校发展的时机。但高校方面也非常无奈,因为在人员编制方面,学校的自主权实在少得可怜。以省属高校为例,基本都是省编办先把整个学校的编制数的大盘子核定好,然后各学校也按照同样原则再将这个大盘子的编制数分到各个院系。这种做法的好处也许是便于管理和控制,但却是一种固态的管理方式,很多学校和院系所分到的编制数经常捉襟见肘,很难再根据学科的动态发展来对人员编制进行相应的灵活调节。而且编办核定的编制数还不一定都是“足金足两”兑现的,这又迫使很多高校各出奇招,和编制部门软磨硬泡,争取本校的编制兑现率能提高一些。长此以往,不但压缩了高校的自主权,还扩大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这种情况若无改观,谈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谈何深化改革?

  好在,江西省政府此次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不但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更拿出了解决问题的诚意。这种有“干货”的改革,确实值得我们点赞。因为教育综合改革,所需要的不仅是教育内部的“小综合”,更需要的是教育外部的“大综合”。高校人员编制的问题,远不是仅仅依靠教育部门就可解决的,而需要多个相关部门的联动和协同,这种改革尤其需要较高级别的政府统领全局,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

  因此,江西省此次针对南昌大学的编制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的改革试水,是实实在在的简政放权,确实让人为之一振。在当前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的大好环境之下,江西省的此次尝试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着实值得期待。而更让人期待的是,能否以此次编制自主权为突破口,向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迈出更具有实质性的步伐,从而开创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好局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