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汪宇堂:用同一种理性读书
汪宇堂
//www.workercn.cn2015-06-12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发现自己极不擅长说好话。别人写书评基本是为推荐好书,而我的书评老报些不必读书目。虽说在这文字垃圾泛滥的时代,择书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然也不能排除卖弄心理作祟,因为批判似乎比表扬更能显示高明。

  “同一种天性”的书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镜子,照见自己;一类为火炬,烛照理想。

  镜子类的书是我心照不宣的知己,也是我重点研究的案例。于我而言,卢梭、昆德拉、卡夫卡、鲁迅、林黛玉、张爱玲皆属此类。也许你会说这几个人风马牛不相及,思想、性格皆大异其趣。比如卢俊有些娘,昆德拉却很男人,卡夫卡像个“苦行僧”,鲁迅像个“斗牛士”,林黛玉伶牙俐齿,张爱玲木讷内敛。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生活的严肃主义,活得相当的彻底而激烈,他们的文字即是一部贴上个性标签的心灵成长史,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回避内心的真实,写敷衍面子、自欺欺人的话。仿佛文字是把手术刀,他们需时时借用它切开肉体,清除体内随时长出的狡黠的毒瘤。但常常因用力太过,而将自己逼入绝境。

  火炬类书籍似乎离我很远,或者说我一直刻意与之保持着距离。因为这类书籍象征着巅峰、终结。我希望心中有座高耸入云的圣殿,但并不想早早地步入其间做不食人间烟火的僧侣。那是收束我漂泊灵魂的归宿,是我的母亲。累了、倦了、痛了的时候,我会像个迷途知返的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捶胸顿足地痛泣一番,用母亲的乳汁洗却周身的疲惫与伤痛,然后重又踏上新的征程。我喜欢母亲的预言在我一次次的莽撞的冒险中得以证实。好像我只是将自己作为试验品,而游戏的结局早在意料之中,可我仍试图开创另一种可能。而当此种可能的幻想破灭时,我亦不会丧魂落魄,宛如脚下的大地被撤空,如无名的尘埃悬浮半空。我反而会欣喜地发现母亲的道无所不在的威力,带给我如卧子宫般的安宁。我至少开掘了一条通往“道”的新途,尝试并展现人类在背弃“道”的过程中所有可能闪现的恶念并招致的惩罚。

  最近读了一本深受启迪的书———《上学记》,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我在文靖的后记中得知,她当初接受这项采访任务,只想找件事将时间填满。可能她当时正遭遇了什么困境,时时有种想逃离现实的冲动。可她万没想到整理何兆武的一生,也完成了自己人性的涅槃。而我读完这本书后,也如炎炎烈日下喝了碗冰镇酸梅汤,心里有说不出的惬意和安宁。我在同一本书里读到两类“同一种天性”———文靖是镜子,何兆武是火炬。

  因为我无法足够深刻地认识足够多的人,我只想足够深刻地认识我自己,摘除戴在我肉眼上的种种天生以及后天形成的有色眼镜,还原世界本来的样子。在阅读中,我把自己全然地交出,并不是为了相信,也不是为了接受或反驳,而是学会分享用同一种天性读,用同一种天性写。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