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陈雨露:弦歌浩荡,坚守质朴的精神底色
//www.workercn.cn2014-09-1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校训不是为了装潢门面之用,应当为师生广泛认同,并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光芒

  大学承担着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责。作为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校训是一所大学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体现和内在精神的凝练表达,也是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的直观表现和将之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载体,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育人效果。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既集中反映了独特的办学历史,更深刻揭示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

  “实事求是”的校训,与人大独特的办学历程密不可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相连的宝贵品格。人大是我们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办学历史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紧密相联,其前身为1937年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延安陕北公学,后历经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组建命名为中国人民大学,1970年“文革”中停办,1978年复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对人大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学校长期坚持和倡导的良好学风。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曾提出教学工作的“三原则”:一是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二是教学内容少而精,三是教与学一致。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之初,中央确定学校的教育方针是“教学与实际相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1992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55周年校庆前夕,“实事求是”被正式确定为校训。

  校训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源自内在需要,是一所大学学科特质的彰显。实事求是的校训与人大独特的学科结构密不可分,映照着独特的学风和校风。“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文中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违背实事求是,理论脱离实际,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不仅不可能得到体现,相反很可能起到消极、负面的作用。对人大而言,坚持实事求是,是学科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遵循学术规律、繁荣学术的必然要求。

  校训不是为了装潢门面之用,应当为师生广泛认同,并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光芒。人大高度重视校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各环节和培育人才的全过程中渗透校训精神,使实事求是的精神外化为学校具体的文化景观,内化为师生自觉的精神追求,成为一代代人大人的精神品格。从“文革”中坚持真理、宁折不弯的张志新校友,到1978年撰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胡福明校友,再到新时代“辩法析理,胜败皆服”的“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宋鱼水校友,不同时代的校友身上,都焕发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实事求是”校训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中国人民大学显著的精神标识,已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烙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