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焦点人物-正文
追寻那些诱人的“绣球”
易国祥
//www.workercn.cn2017-08-08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周寅是湖北孝感人,华中师大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前夕,他被北京金蝶软件和武汉中船重工凌久电子同时录用,前者是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周寅却选择留在武汉。

  家在外地同在武汉上大学的兄弟俩,读书期间,通过观察调查,发现市内空置住房与外来务工者或大学生的需求之间,是一个巨大商机,毕业后就地开始了房屋租赁事业。

  前者是一名大学生近期在北京与武汉同时召唤时所做的“选择题”。他思考的是,相比互联网发展得很成熟的北京,武汉互联网行业正处在迅猛成长阶段,他看中这里的发展潜力。后者是前两年的一则报道,兄弟俩在武汉蓬勃发展中,寻找并完成的一道“填空题”。仿佛如当年美国西部众人淘金,惟有生产牛仔裤来满足淘金者需求的智者一样精明。

  两例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现实中寻找问题,在问题中寻找机会,作出判断和回答。这是大学生择业与就业应有的一种能力。即使是武汉向大学生敞开了热情的胸怀,政府整合各种资源提供贴身的“保姆式”服务,作为就业主体,寻找融入这座城市的切入点,准备好在这里生存发展的理由,再来展望为这座城市贡献点什么,更是一种内在动力。

  大学生要追寻诱惑自己的“绣球”,并非坐等安排,守株待兔,你则可能真正留下。那些硕博人才、学生会骨干及党员大学生入列武汉“红色物业”管理大军、新城区基层党建专员队伍,正是他们自己的理性选择。作为用人单位,应多给他们抛出带有挑战性的“绣球”,就像最近湖北武汉公考面试题“大变脸”一样,让应考者觉得考题接地气,有价值。同时,也为他们的未来预留出施展拳脚的空间。

  寻找诱人的“绣球”,其实是把“问题导向”引入就业选择,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与责任担当。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