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焦点人物-正文
赵清源:有一种深情叫爱陌生人
//www.workercn.cn2014-09-23来源: 山西晚报
分享到:更多

  帮11岁的放牛娃还清10年债务,还助其完成学业、成家立业;帮父亲去世、母亲重病的河南复员军人渡过难关;帮患白血病、精神崩溃的临县山区教师看病就医;帮失去父母、没钱上学、住在危房里的8岁男孩摆脱困境;帮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的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为130多个家庭操办婚礼、当婚事总管;为100多个家庭的逝者洗身、整容、穿衣,送葬,当白事总管;为社会无偿献血15年,累计超过10000毫升,还捐赠了造血干细胞……太原好人韦原新的故事平凡简单,却又发人深省。

  读完好人韦原新的故事,第一个蹦出来的词是这么三个字——情不情。这话是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时透露的,黛玉是“情情”,宝玉是“情不情”。“情不情”该怎么解释呢?情是动词,不情是名词。简单来说,就是对世间所有有情之物和无情之物都以一痴情去体贴、去动情。即以不情为情,或用情于不情。不用说,这肯定是很高的境界了。因为,要对一切人和物用情,要爱陌生人,要爱和自己不相干的人,这实在太难了。连生养自己、抚育自己长大的父母,都有人轻慢甚至忤逆,爱陌生人,恐怕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可是,韦原新做到了。不是一件两件,不是一天两天,这一做,就是十几年。不论是电视里看见的放牛娃,还是远在山区的乡村教师,不论是住在危房里的男孩,还是交不起学费的大学生,这些无一例外,都是陌生人。韦原新知道了,动情了,就做了。没盼着回报,没想着出名。你问他动机,他的反问却让人惭愧——“你知道世界上最难得是什么?就是人心。人心换人心,将心比心,任何付出都会有回报。”史铁生说,真正的理解都难免是设身处地。我觉得可以加上一句,真正的帮助无非是将心比心。

  提到做好事,常说的一句话是,助人为快乐之本。韦原新也是这么回答的,“心里默默的高兴,独自的快乐,这就是我得到的东西。”问题是,快乐只是结果,原因呢?原因是什么?答案可能会出乎意料。我想,原因应该是“痛苦”——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以他人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正是因为感到了痛苦,所以,当他人的痛苦解除之后,助人者也会和受助者一样体验到快乐,而且,助人者的快乐可能会远远超过于受助者,因为这种快乐更丰富,更持久。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助人会收获快乐的深层原因。

  其实,这种深入体察他人痛苦的能力,是每个人都本来具备的。古人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在多变复杂的今天,很多人弱化甚至失去了这种能力,变得越来越冷漠。不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社会,无疑,这都是非常悲哀的。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韦原新并不是“只爱陌生人”而不顾身边人。因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只爱陌生人”并不值得提倡和效仿,这可能会把助人变成一种作秀,变得更加功利,也会让人丢掉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可是,我看到恰恰相反,韦原新的助人正是从身边做起的。父母妻儿、亲朋好友、邻里同事……像水中的波纹一样,他把对亲人、对熟人的深情,一步一步扩展到对陌生人、对素不相识的人的身上,因为这样的扩展,因为这样的深情,他也把爱散播到了更远的地方。这就是说,好人韦原新,首先是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好朋友、好同事。在当下,这一点可能具有更深的现实意义。

  韦原新说,我总觉得只追求物质的人,得到的东西永远是短暂的、有限的。这话说得通透,也很有智慧。我想说,如果一个人能深切体会他人的痛苦,还想方设法解除他人的痛苦,那么,他的世界会更加长久,更加美丽,更加辽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