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文化创意改革激活馆藏文化“一池春水”
张培国
//www.workercn.cn2016-05-18来源: 未来网
分享到:更多

  国务院办公厅16日公布转发的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意见明确,推动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发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5月17日新华社)

  长期以来,国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属于公益性质,而挂上公益的牌子,自然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导致大多数馆所只能靠财政拨款来维持运行。然而,对于这样一项庞大的社会事业来说,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资金犹如“杯水车薪”,导致一些已建成的博物馆、美术馆等生存堪忧,或接近于闭馆状态,或不敢运营,只能关门谢客。

  守着宝贵的优秀文化资源却过着穷日子,这种现象多少令人感到尴尬。事实上,这种状况在发达国家非常鲜见。对于很多国外参观者来说,如今带几件纪念品离开博物馆,已经成了人们的正常消费习惯。据资料显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近年的文化产品年均销售收入都超过了1亿美元,高于门票收入。而根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调研结果,我国70%以上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年均销售额不足500万元。

  针对种种不足,在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确定了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措施,应该说,此次国务院办公厅公布转发的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便是对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的具体部署,这一意见通过打破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身份禁锢”,将有助于文博单位找到如何在确保公益目标、保护好国家文物、做强主业前提下,依托馆藏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正确路径,有利于博物馆等公益场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同时,对于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以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消费,近年来不乏成功案例。如故宫博物院,按照“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思路,不仅在故宫内设“故宫文化创意馆”,还开设了淘宝店、微店,去年上半年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7亿元。再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将传统文化与时尚、现代元素相结合,研发出让游客喜爱“唐宝贝”系列,不仅为博物馆赋予了新生命,还实现了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美好愿望。再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凭借良好的口碑,将锦里文化休闲一条街加以开发,以武侯祠为核心,将“吃住游购娱”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由此可见,以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激活馆藏文化活水大有可为。希望各地认真学习意见要求,抓好试点工作,让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既能通过做文创产品研发“挣钱”,又能充分利用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和平台,让文创产品成为有效地传播文化的手段,起到一举多赢的目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