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陈庆贵:文化反腐不应“温柔一刀”
陈庆贵
//www.workercn.cn2015-07-17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顾欣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事件,被称为“文化界反腐第一刀”。这“第一刀”其实早有端倪。早在今年2月,中纪委公布的专项巡视成果中,关于文化部如是描述:直属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混乱,“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三重一大”制度流于形式,国有资产流失和廉洁风险大;文艺评奖过多过滥,评奖中存在暗箱操作、利益交换;业务主管社会组织设置过多,有的利用文化部资源从事营利性活动,领导干部在其中违规兼职取酬、谋取利益……今年7月,全国文化系统反腐倡廉推进会上,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文化系统绝不是“世外桃源”。

  除了政府公开承认当下文化生态有恙,公共空间对文化生态腐败早已有口诛笔伐。但遗憾的是,文艺圈腐败非但未见有所收敛,某些部门或个人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梳理一下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文坛公案,结局大抵都是殊途同归不了了之。最近一起,是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在微博上发表《我的质疑书》,质疑“T诗人违规晋升”,此前还有她的一系列质疑,而近日最新的一起则是,纪实作家张弓实名微博发布消息,矛头直指中国作协一位副主席,引起网友和众媒高度关注。张称,某省作协副主席为得鲁迅文学奖,向这位中国作协高官行贿,用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换得了鲁迅文学奖。

  文坛公案都曾引发舆论声讨,然而,至今未能水落石出,既未能还当事人以清白,又未能还公众以明白,让人稀里糊涂一头雾水。有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包括鲁奖在内的多个官方文艺奖项公信力低,屡被诟病。评奖过程中夹杂着大量非文学、非道德、非公正的因素,没有用真正的文学标准看待作品。”有人说:“鲁迅文学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摇摇欲坠。”还有人说:“鲁迅文学奖已经成为利益分配筹码,奖给谁都不重要。”荡涤灵魂、提高精神品位的艺术作品沾染铜臭的后果毋庸多言,可见,文化界反腐第一刀只是开始,不容乐观的腐败现实亟待下一刀跟进。

  当然,开刀不是目的,意在拨乱反正治病疗伤,除沉疴痼疾;然而,回归文化生态清净,重拾文化社会公信,根本上还得靠管住管用的制度发力。很多人注意到,文化部已然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取消一批、精简压缩一批,总体减少60%以上。对保留奖项也修订了评奖办法,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严肃评奖纪律。无独有偶,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正式启动之时,在对外公布的“评奖纪律”中,添列一项新规耐人寻味引人关注:“严禁行贿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和人情请托等不正之风。”茅盾文学奖把“人情请托”提上纸面写入禁令,绝非一般意义的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而是剑有所指针对“跑奖”“买奖”潜规则。

  这些都堪称内部制度层面的治本措施,但并不能代替外科手术式的开刀刮骨疗毒。只有动一动大手术,才能重树法纪权威尊严,才能杀一儆百以儆效尤,进而,才能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文化界反腐第一刀既不应是温柔一刀、也不能只是这一刀,公众有理由期待下一刀,期待文化反腐出现“力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