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杨朝清:2015年CCTV网络春晚以科技创新赢取社会认同
//www.workercn.cn2015-02-12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2月11日小年夜,一场别开生面的网络春晚让观众体验了科技创新的力量和魅力。

  虚拟主持人“梦娃”的亮相也好,国际明星助阵、快闪活动亮瞎眼也罢,2015年CCTV网络春晚以契合时代的灵动,赢得了网民的关注和喜爱。更为关键的是,尖端科技3D影像的技术融入,对许多中华民族文化进行了现代包装,让观众的用户体验和视听感受有了质的飞跃。

  以网络虚拟创意歌曲《茉莉花》为例,通过多媒体交互技术,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和网络音乐爱好者线上线下实时互动,全方位、多维度地为观众呈现了这首耳熟能详的民歌,赋予了《茉莉花》别样的风采和韵味。在CCTV网络春晚舞台上,草根和普通人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没有刻意装扮的平常衣着,缩短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感和隔阂感。

  而反观当下许多文艺作品,并不缺乏高投入、大场面和高科技,为何难以赢得观众的社会认同?在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带着对观众负责的敬意和感情”,用细节和温情触碰观众心中那一片柔软的地方,文艺作品才能打动人心,真正地实现经济与艺术的双赢。如果一味“炫技”、一味“孤芳自赏”,必然会导致文化产品供给和公众文化消费需要脱节甚至断裂。

  在观众口味提升的当下,文艺作品如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转型的压力、创新的挑战,考验着每一个从业者。

  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文艺创作者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只有自己相信才能说服老百姓。贴近互联网生态,发扬互联网交互精神,这是网络春晚带给我们的另一启示。

  春晚以传统节日作为接入点,通过符号互动建构了一个超越日常生活的特殊平台,创造了一个老百姓的社会认同空间,观众在这里获得了他们需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春晚更需要科技创新增光添彩。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公众参与提供渠道,为老百姓提高优质的文化产品,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2015年CCTV网络春晚展现高科技力量和魅力的背后,是文艺创作者发展观念的重塑、价值排序的更新和人文关怀的提振。这样的价值回归,值得肯定和认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