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邓海建:孙杨禁赛令是否“私人定制”
//www.workercn.cn2014-11-26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11月24日,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公布了2014年二三季度的反兴奋剂检查数据,令人震惊的是,游泳名将孙杨竟然在二季度五月份的一次药检中被查出了曲美他嗪阳性,最新的通报显示,孙杨因此曾被处以三个月的禁赛处罚。不过,禁赛期已经在8月16日宣告结束(11月25日中国广播网)。

  孙杨事件引发舆论一片反弹,一定程度上不在于禁药或孙杨本身,而是反兴奋剂中心秉持什么态度、竞技体育对“明星”秉持怎样的游戏规则。下面三个关键因素或能帮大家理解舆情汹涌的纠结:

  一者,相关部门的解释,难以从时序节点上洗脱“刚好”的质疑。为何在公布时间上非常巧合地“跳过”了亚运会这个敏感时期,三个月的禁赛处罚又为何正好截止于亚运会前?这些追问,铺天盖地。事实上,反兴奋剂中心应该是每个季度公布一次兴奋剂检查结果,但这次确实有点“特殊”,将两个季度的情况合并起来公布。即便客观原因是实情,类似孙杨这样的知名运动员,相关部门不会分不清出事后的舆论关切,那么,考虑过推迟公布的后果了吗?

  二者,运动员的身体情况,本来就不是什么“国家机密”。及时公布伤情,有助于建立互信关系。刘翔的例子并未走远,当年,正因为有关部门拒绝对外发布“英雄刘翔”的实时伤情,观众与粉丝才在其奥运伤退时多有腹诽之词。如今,孙杨再蹈刘翔“覆辙”。据说孙杨2008年就发现心脏有问题,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存在,其常备药中也有盐酸曲美他嗪。既然如此,即便从保护运动员的角度出发,早点告知伤情,就算出现“吃错药”的误会,还会是天大的事吗?别忘了,欧美舆论给中国体育贴的“阴谋论”标签经年未散,尤其涉及亚运等国际赛事下,禁赛令迟迟捂着,考量过国际影响吗?

  三者,在举国体制之下,运动员“特权”之弊历来挑战着公序良俗的底线。尤其是在公众对中国竞技体育多有诟病的语境下,迟到的禁赛令,难免令人对其洗心革面的姿态浮想联翩。11月21日上午,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刚刚刊发《中央第二轮巡视地区和单位部署整改工作》,该文最后两段再次提及国家体育总局的整改工作,当事部门明确提出,要“切实纠正‘金牌至上’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等。如果孙杨事件得不到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别说外国人,恐怕国人自己都要深陷“阴谋论”而谣言四起。

  不管怎么说,既然是禁赛令,既然有过失,那么,禁令性质就是惩戒、就是究责,但正如网友所言:无声无息的罚单早就无关痛痒,过去的三个月,当事人“啥都没耽误”。那么,也就难怪公众要质疑:孙杨禁赛令究竟是否“私人定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