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教育才是农村剩男问题的症结
王瑶
//www.workercn.cn2016-02-26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在河南吕楼村的“婚姻市场”,如果按女方的学历来定价的话,通常的“价格”是:本科15万元,大专12万元,中专10万元。理由是,为供女儿上学借了那么多债,结婚时必须得到补偿。这折射出彩礼背后农村婚姻的冷峻现实以及我国农村严峻的大龄剩男现象。(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剩男现象是当前社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然而,在城乡发展呈现二元结构的前提下,农村多方面的发展都呈现板结状态,农村剩男问题也因此更加突出。以女方学历来定彩礼钱,诸如此类的行为不过是农村婚姻市场中的一角。严峻的农村婚姻现实背后,还隐藏着诸多冷冰冰的问题。

  春节期间,众多反映农村见闻的返乡笔记广泛流传于网络。透过这些返乡笔记,民众可以一窥当前的农村生态。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返乡笔记中,作者如是说:“农村的结婚典礼,甚至还请了乐队、车队,更不要说农村流行的三大件金饰……”而一位北大社会学毕业生的返乡报告则更加清晰地指明农村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礼俗秩序变迁、拜金之风日盛、暴戾之气滋生、乡村教育凋敝。而农村剩男现象之所以上升为“问题”,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各种礼俗之下,农村男青年娶媳妇的成本不断提高。礼俗之变,源于对农村优良传统习俗传承的缺失;拜金之风,源于农人价值观念的跑偏;暴戾之气,则在农村不良氛围的温床下滋生。归根结底,都在于农村教育的凋敝,基本的传统缺失了、基本的人文情怀缺失了、基本的价值观缺失了……这些问题之下,使得农村各种不良现象愈加突出。

  没谁能够否定教育在启发民智、开化民心方面的作用,良好的风俗礼仪、价值观念等都是基于各种教育。而现实状况是,农村教育已然千疮百孔。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扩大、优秀师生的大量流失,都让农村教育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教育的缺失,使得农村丢掉了以往的优秀传统,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各种礼仪习俗崩坏,不良之风滋长。反映在适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上,就是不断高涨的彩礼和大量的剩男。

  显然,农村剩男的多少与农村教育的好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两者间的联系却又不能忽视。只有农村教育重新回到生机勃勃的面孔之下,农村基本的习俗、礼仪才能逐渐回归正轨,漫天要价的彩礼和形式化严重的婚礼排场才不至于阻碍部分适龄青年的婚配,而农村剩男问题的化解也只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结果之一。依靠教育,转变农村群众观念,弥补城乡发展中农村地区的塌陷,这对促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有重大促进作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