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李世伟:网络语言要“通俗”不要“低俗”
//www.workercn.cn2015-10-16来源: 荆楚网
分享到:更多

  10月15日,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了2014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是教育部、国家语委连续第十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报告称,2014年,热词热语势头不减。中国语言生活热点频发,网络语言上广播电视节目、进教科书、入词典等问题引起社会热议,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会认同。(中国日报网)

  开放的互联网社会,让语言无论在创造性还是传播度上,较之过去都更为活跃。而这样的环境,也为低俗语言的制造和流行提供了便利。网络语言活跃的同时,网络低俗语言随之活跃起来。

  不过很显然的是,无论是现实中粗鲁的表达,还是网络的低俗语言,与传播载体固然有关联,但真正密切相关的还是语言繁殖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生态。社会土壤和文化生态粗鄙化,那语言的低俗化则在所难免。因此,净化网络语言,关键并不在于网络,而在于改变社会土壤和文化生态的粗鄙化。

  在社会粗鄙化的环境下,“节操掉了一地”似乎已成习惯,绅士风度、耻感文化更在某些人身上荡然无存。网友或自嘲、或宣泄,皆惯于用低俗语言来表达,这似乎成了某种流行的社会病症。而通过网络的集聚和放大效应,低俗语言更有呈泛滥之势。

  语言是现实社会的描述和反照,社会的粗鄙化必然导致语言的低俗化。语言的粗鄙化与社会风习与民众的生存状态几乎是共生的,而粗鄙低俗的语言是文化落后的伴生现象。因而,低俗语言并不是网络时代所特有的产物,而是粗鄙的社会土壤上持续生长的怪胎。开放的网络固然对低俗语言的流行有推动作用,可是从根本上而言,要净化低俗语言,关键还在于培育文明的土壤,改变制造社会粗鄙化的生存环境。

  认清低俗语言这个怪胎孕育生长的根源,净化网络粗俗语言才能避免陷入简单的网络整治,才能洞观整个社会的形态,发现低俗生长的土壤和生态,从而通过改良和完善,抑制粗鄙土壤的肥厚、遏制低俗文化的生长。净化网络低俗语言,不是简单的治网,而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文明构建和社会治理工程。由此看来,净化网络低俗语言,重心并非治网,而是治人治世。社会由粗鄙走向文明,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低俗语言自然微弱下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