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佟 彤:青蒿素获奖暗示中医危机
//www.workercn.cn2015-10-08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古往今来的中医名家,医术之所以好,不是因为手里有什么名方,也不是仅仅善用一味药,他们的高明在于高屋建瓴的治疗观,甚至生物观,这些起源于中国文化,在目前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回归之中,这更应该是个研究的重头。

  “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显然爆了个“冷门”,谁也没想到,一直处于中国科研边缘的中医药研究,会荣登大雅!这几天,人们谈论最多的也是中医药,其中一个声音是:“青蒿素获奖和中医没什么关系”,这话虽然扫兴,但说出了事实和担忧,至少提示给中医一种危机感:在整个世界开始围观中医药的时候,中医该拿什么亮相?

  青蒿素的最早灵感,来源于《肘后备急方》的“治寒热诸疟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而中医用青蒿治疟疾,一直是传统,此后,青蒿素的研究就与天然药物的现代研究套路一样了,能在历经艰辛之后,战胜疟疾,不夸张地说,这是对整个人类的贡献。但是,如果从原理上分析,这一研究越到后面,越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这也是有人说青蒿素获诺奖和中医没太大关系的原因。

  中医药是个巨大的宝库,即便在“青蒿素”获奖之前,这个事实已经被整个世界意识到了。也因此,中医药的价值不是提供单味药的灵感,至少不仅仅如此,如果是这样的话,一本《本草纲目》就搞掂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青蒿素获诺奖和中医无甚关系的观点的提出,其中包含了担忧,特别是在中医历经了多次“废医存药”之争之后。

  近年来,以新药开发形式出现的“废医存药”,始终影响着中医的发展,比如在医药领域,提倡用西医诊疗模式使用中药成药;在科研领域,以一类新药、二类新药为目标,植物药研究占了中医药领域的大量经费,按照病名对中药进行二次开发等等,其实,都是以中医现代化为名的“废医存药”。

  这种“废医存药”战略,在国内外均有失败的教训: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采取以找出专治某种病的中药的“废医存药”政策,并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方法和设备,按照西医的研究思路,重新研究出“小柴胡汤”,但在治疗肝炎时却导致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日本的中药产业,就是因为这个“中药”的使用,已经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这种“中医现代化”,从小了说是治病无效,往大了说是阻碍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药之所以数千年来一直独秀于世界传统药物之林,关键在于其系统、完整的中医理论,就像古往今来的中医名家,医术之所以好,不是因为手里有什么名方,也不是仅仅善用一味药,他们的高明在于高屋建瓴的治疗观,甚至生物观,这些起源于中国文化,在目前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回归之中,这更应该是个研究的重头,非此,就可能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闹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