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梁云风:抓阄分专业,高校黔驴技穷了吗?
//www.workercn.cn2015-09-14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关系到学生就业前景的专业细分,却通过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近日,南华大学2014级土木工程系采用的专业分流的方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质疑和讨论。记者12日从南华大学了解到,在各高校普遍实行大类招生的背景下,如何兼顾学生意愿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问题愈发突出,通过抓阄分流也是一种“无奈”之举。(9月13日新华网)

  在专业就业率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学生对专业的选择看市场行情这是正常的。而学校担心有的专业人满为患,有的无人问津,影响学校学科建设,从而想出抓阄的“神招”,看似有理,却是典型的病急乱投医。

  学生对专业的理性选择,一般来说基于两点理由,一是兴趣爱好,二是市场的就业率。如果二者能统一当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能统一,选择的分野自然就会产生。在南华大学的解释中,过多地强调了学生选择专业受市场就业率影响,而忽视了兴趣爱好在理性选择中的作用,从而导致想出抓阄这样的馊主意。

  抓阄的好处有多少我不知道,但弊端却是显而易见。在前途的选择上,完全决定在运气这个虚无缥缈的大神身上,既不是兴趣爱好,也不是就业率,看似对每个人都公平,实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不公平。

  所以,无论是抓阄之后找其他同学互换专业,还是大二学分在年纪前10%申请调整专业,都基本属于一着臭棋。试想,在专业人数平均的情况下,换不到自己想要专业的无疑是大多数;而调专业基本上就是画饼的手段,对自己专业如果产生了厌恶,试想谁会把专业能学到年级前10%?

  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必须承认,无论是市场还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有些专业就是不那么受欢迎。比如古文字学、哲学、地理等学科专业,市场就业面窄,要求高,非对专业有极大兴趣爱好者不可能有真正建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摊派的方式把学生抓来吃大锅饭,那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既被学生反感,也不受市场欢迎,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那么这种情况下,高校就一点作为都没有了吗?当然不是。首先兴趣是可以发掘和培养的,如果在分专业之前进行全面深入的专业选择培养,把各个专业的乐趣、对国家、人类的贡献以及潜在的就业渠道都讲清楚、道明白,肯定会激发一部分人的兴趣;另一方面,对所谓的冷门专业,学校要打通就业通道,多为毕业生牵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率;当然,最重要的,是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不管你怎么努力,都会有一些专业人数多,而另一些专业相对冷门。

  古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抓阄分专业是典型的拉郎配,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婚姻”悲剧,学校还得三思而后行。

  文/梁云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