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宋广玉:让“儒雅”成为未成年人的共同追求
//www.workercn.cn2015-08-07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主办,南京日报社承办的百万未成年人“儒雅少年”评选活动近日圆满结束,家长、选手、社会各界纷纷“点赞”,希望“儒雅少年”一届一届地办下去,办成南京市的品牌活动,让更多未成年人从中受益。

  之所以会有如此希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从“儒雅少年”的评选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人的巨大浸润力量,感受到“儒雅少年”展现出的传统文化之美以及他们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的儒雅之气和文明礼仪。而这也正是此次评选“儒雅少年”的初衷:深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落小落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让更多未成年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让“儒雅”成为孩子们的共同追求。

  何为“儒雅”?《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一,学识精深;二,气度温文尔雅。参加评选老师和学生的回答则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说,这为“儒雅少年”画了一幅“标准像”。评选活动中,选手不仅要学习儒学、雅乐、书法、茶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有“爱国、诚信、孝敬、勤俭”等传统美德,还要“知行合一”,能践行“八礼四仪”规范要求。我们欣慰地看到,在“儒雅少年”评选中,不仅获得殊荣的孩子,有了平静、雍容、饱学、大爱的内心,雅致、包容、自在、风流的外在气质;没有获奖的孩子,言行举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校园中使用文明用语的人多了,随处能听到彬彬有礼的问好声。可以说,此次评选“儒雅少年”,涵养“儒雅之气”,找准了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及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落点。

  人们常说,“相由心生”、“礼由心生”。未成年人腹有诗书、明理知礼,也就有了儒雅之气,此正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雅”从何而来?一方面,它来自于知识的学习,来自于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继承和弘扬,在学习中“以文化之”;而在另一方面,它也来自于环境的熏陶和历练,在走向“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中养成人格。以此之故,“儒雅少年”其实也是“知书达理”、“彬彬有礼”的代名词。“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儒雅则市民儒雅、城市儒雅、国家儒雅。

  毋庸讳言,当下一些未成年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多,对传统美德传承不够,在待人接物上缺少应有的文明礼仪,少数人甚至在言谈举止中呈现出一种粗鄙化甚至暴力化倾向。尤其在网络时代,一些未成年人对人对己不但语言粗鄙,而且不够谦和、包容,动辄用谩骂甚至武力解决纠纷或矛盾。以优秀的文化感染、教育、浸润未成年人,让孩子们身上多一些儒雅之气、少一点粗鄙之风,这是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我们有幸生活在有着深厚文化历史和悠长文脉传承的古都金陵,社会各界共同携手努力,必将推动更多孩子参与到学做、争做儒雅少年的活动中来,让儒雅之气成为未成年人独特的品牌,也成为南京城市的独特气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