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李爱铭:“停课竞技”释放功利激素戕害孩子
//www.workercn.cn2014-06-11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操场、赛场应成为育人“新园地”——体育既不要成为竞技的工具,也不要被智育挤压沦为“边缘”。

  据报道,为备战浙江省运会,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从5月就叫停了上午上课、下午训练的正常教学模式,调整为全校600多名学生全天参加训练,以图全运会取得好成绩。而按国家体育总局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训练时间原则上不超2.5小时。

  宁波体校“停课竞技”明显违规,也因此广受关注。其实,更多学校偷偷摸摸的“违规竞技”,则少有人注意。以刚结束的高考为例,有多少考生高三这一年还上过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摇头。按课程要求,高三年级应开体育课;但由于体育高考时不计分而被绝大多数学校“叫停”,腾出时间加紧操练高考科目。

  一个是体校停掉文化课为了体育竞技,一个是普通学校停掉体育课为了高考应试,学校说起来都有“苦衷”——宁波体校有关人士坦言,四年一次的省运会“上面肯定会对下面有一定要求”,领导也有压力,“采取促进水平提高的训练方法也是正常的”。而更多普通高中校长也说,虽然明令禁止高考排名,但市长、区长、县长都有一本账:“一本率是重要问责指标。”

  社会压力客观存在,但并不能成为学校“急功近利”的借口。基础教育的价值具有双重性,是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学校既促进个人潜能发展,又要为社会培养可用之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这意味着,无论是培养学生竞技赛场得金牌、还是将孩子送进高校,前提都应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因势利导,不能打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旗号拔苗助长。

  学校之所以“拔苗助长”,实质是把学生当成自身的“工具”,而不是把学生当教育主体和目的。无论是“停课竞技”和“停课应试”,均因学校担心正常教学进度和孩子的学习节奏,难以取得“优异成绩”。而通过强化操练能“催生”出一两个“冠军”,或者高考“状元”、更高的一本率……学校会拥有过硬的“政绩”。纵然方式有点“急功近利”、学生需要“短期牺牲”,但最终结果是“皆大欢喜”——学校和学生,本来就是利益共同体,追求好成绩对学校有益,学生也不“吃亏”:培养出一名省运会的冠军,或者高考状元,学生本人岂不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听起来,这种论断不无道理。然而,在以学生为工具去“搏取”利益的过程中,学校忽略了背后的“边际成本”——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素养以及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力。

  且不说,这种停课集训、突击应试到底能有多大“收益”——宁波体校一位教练回忆,上届省运会该校也是在当年5月初停课,但那年学校的参赛成绩并不如意;而前两年高三靠集体打点滴备考的湖北“吊瓶班”,最终无人达到一本线。

  即使学生最后夺得了金牌、考取了状元、考取了一本,算是达到预期“收益”,背后的代价谁付得起?青少年运动员仍在长身体,长期超负荷超量训练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是拿孩子的健康当儿戏。落下的文化课回头再补?“停课竞技”或许能有部分短期收益,但牺牲的是孩子全面发展的机会,进而挤压了整个竞技体育和少体校的发展空间。而停掉体育课去高考应试,轻体重智的后果是举国青少年体质下降。

  体育竞技与高考应试,看似不搭界,本质却统一:急功近利的“激素”催化伤害孩子。因此,回归教育“育人为本”的原点,操场、赛场应成为育人“新园地”——体育既不要成为竞技的工具,也不要被智育挤压沦为“边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