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去行政化是医疗改革的必要之路
堂吉伟德
//www.workercn.cn2016-07-28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然而由于该项改革牵涉利益众多,也亟待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多地的推进速度缓慢。近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称,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这一表态意味着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已成定局。与多地依旧在探索“去行政化”路径不同,深圳市早已明确提出新建市属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7月26日《新京报》)

  曾有人指出,旧有的体制把医院变成了“四不像”。公立医院的行政化倾向,使得其官僚风气沉疴严重,无法与市场有效对接,也无以更好的发挥制度优势。而与之相反,民营医院由于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往往更能注重公平与效率,在与市场进行更为有效的对接基础上,实现了竞争力与活力的全面释放。因而,去行政化一直是医疗改革的方向,也是必须突破的难题。

  公立医院的去行政化难以破局,足以证明体制改革和破解既得利益之难。去行政化的核心,就是取消单位的行政级别,取消人员的编制化管理,做到以事定费而非以人定费,强化医疗服务内容,弱化人员在其中的作用,这跟“因事设岗”的原理有很大相似之处。同时,也只有解除核定人头编制和公用经费的陈旧做法,使政府投入的参照标准,从人向事转变以后,既能提高政府公共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能提升医疗自身改革的活力,从而促进医疗资源的流动。

  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的诸多利好,一是使人摆脱传统的编制束缚,为医生自由执业创造条件。编制的限制使医生与医院之间,产生了极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人员无法实现自由的流动,自由择业的多元化就无法实现,人员不能实现更为自由的流动,被局限于体制内而无以解放,也就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套,“人的问题”就始终难以解决。

  二是可以为“同工同酬”辅平道路。通常来说,有编制者被称为正式工,而无编制者被称为临时工,受身份的影响,在待遇上存在极大的差异。而在具体的业绩考核上,也可能受编制的决定性影响。往往是正式工干的事少,但待遇却很高,相反临时工干的事很多,待遇却很低。分配上的倒差现象,也会严重挫伤内部的公平性,从而导致内部活力不畅。

  三是畅通了人员的进出通道。没有了编制的限制和留恋,那么人员的进出通道其实就完全打开了,一个人也由“单位人”向“职场人”甚至“市场人”的完全转变,那个地方待遇好,谁的竞争活力强,就会有更大的吸引力,并形成强大的群聚效应。相反则会丧失竞争优势,在与同行的比拼中败下阵下,为着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就会逼着医院进一步提质增效,行业竞争的源头就活泛了起来,医疗改革的基础条件也就得到了满足。

  去行政化是医疗改革的必要之路,不过作为一项系统化改革,要达到预期目的并不容易。去医院的行政级别并不困难,然而不纳入编制管理却困难重重,既需要自上而下出台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又要按照新老衔接的原则进行审慎处理。对此,不妨学习和效仿深圳市做法,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一方面对于新成立的医院,全部采取去行政化的新体制,从一开始就按照“企业化”方式运作。另一方面,对于既有的公立医院,则对新进人员全部采取去编制化,逐步消化既有编制存量,从而实现稳步过度。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统一改革共识并迅速出台改革的措施,辅以时间表和路线图,改革才会真正实现破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