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没做错”不等于“做得对”
//www.workercn.cn2016-05-06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3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坐票,老人在南充站被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女儿恳请挤一挤被拒,之后一中年男子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回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事情并不复杂,但围绕这一话题,网络上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量评论留言几乎一边倒地支持“不让座”,有5万人参与的网络投票显示,九成网友认为座位主人没做错,很多网友还表示非常反感“道德绑架”。

  与其说这是对一起偶然事件的热议,不如说是人们在对一种社会情境做出价值判断,既表达各人心中认定的“理”,也展示一种集体取向。摆在众多网友面前的,是权利和道德的选择,个体的正当权利无可厚非,但当绝大多数网友毫不犹豫地强调权利而忽视道德时,多少还是有些出人意料。站在法律的角度来看,动车不比公交车,实行一票一座制,坐自己的位置当然没错,但数万网友理直气壮地力挺“不让座”,却难免让人感到一丝遗憾和失望。

  如果抛开权利义务的严密逻辑和个人得失的精打细算,姑且感性地来审视一下这个场景:对一位需要帮助的体弱老人,年轻人真的能斩钉截铁地拒绝她,并且内心毫无触动吗?敬老爱老是传统美德,帮助老人是一种不假思索的道德自觉,给人带来快乐与荣誉。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道德会让人感到如此大的压力,让一些被要求做好事的人感到委屈甚至愤愤不平,帮助别人就仿佛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了侵犯?对于道德,社会似乎越来越不耐烦,甚至嫌弃道德是“不划算”、“不明智”的负担,这种氛围上的变化耐人寻味。

  在近年来的网络舆论里,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人们对个人合法权利的主张日益高涨,显示出了人们权利意识的提高,这是法治社会的进步。但是,法律只是底线,不违法是对人的最低要求,仅仅做一个守法的人,当然不为错,但并不足以成为一种值得骄傲的做人标准和追求。我们谈论道德,其实说的不是对错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做一个更好的人,构建更好的社会,总归是人心所向的文明理想。

  很多时候,讲道德往往体现为俗话说的有人情味,没有什么前提和标准,也不计较付出和回报,却具有一种特殊魅力,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收获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道德指向的是那些可做可不做,做了更好的事,诸如学雷锋、公益和慈善事业等,已经超出了底线要求,没法用权利的视角去衡量价值。在这个领域里,谈“本分”和“该不该”没有太大的意义,更多是一种情怀使然,即使付出不一定能换来受助者的珍惜和感恩,也不应当影响我们坚持内心的善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