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狗比人多的村庄”终究需要人来拯救
郭元鹏
//www.workercn.cn2016-03-23来源: 中国江西网
分享到:更多

  这两年,“空巢村”成了社会热点。在那里,没有了年轻人,有的甚至连小孩子都很少,剩下的就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在那里默默生活,每天都期盼着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就是“空巢村”老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连日来,记者分别走进奉化、宁海、鄞州、余姚的一些村庄,一些老人抱怨说:“我们村子里狗比人都多。”(3月22日《现代金报》)

  狗比人还多,这只是一个比喻,未必就真的狗比人还多,而且这种比喻也不太合适,这把人比作了什么?不过,比喻虽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雅观的,却道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如今的空巢村已经成为了社会变革时代里的一道伤口,这个伤口正被无奈的现实撕裂着。

  回望一些已经发生的悲催新闻,我们发现很多新闻事件都有一个深厚的社会背景,那就是多是发生在“狗比人多的村庄”里。无论是“为了不拖累孩子自杀的父母”,还是被性侵的少年儿童,亦或是成为作案的最佳地点,无疑都指向了这些“狗比人多的村庄”。

  “狗比人还多的村庄”少了的是人气,少了人气的村庄也就成不了所谓的村庄了。如何拯救这些“狗比人多的村庄”?归根到底,不能只是止于呼吁的阶段,不能只是停滞在一声叹息,几多同情的浅层面。不是眼泪,不是同情,就能掩盖伤口的开裂。我们需要为“狗比人多的村庄”的和谐做些事情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一曲《外来妹》电视剧的热播,外出务工的大潮也就拍岸而且了,风起云涌中,浪潮席卷中,乡下人背起厚重的行囊,走出了乡间的土路,将带着泥土的双脚踏进了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可以说,那个时代,这种外出务工是双方面的利好。一方面,这成就了城市的发展。一方面,这丰盈了农民的腰包。

  转眼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各地的空巢村成为一种现象,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成为这种现象中的一道伤口。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关注农业,就永远也绕不开空巢村现象。

  对于“狗比人多的村庄”,首先需要的是特别的关爱。这需要有关部门正视这种现象,平时多去关爱他们,最起码要终结由此带来的不和谐的现象,不能让这种留守的人群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让他们也能生活在安全的、富裕的生活里。

  这也只是应急的办法。作为劳务输出地的政府,更应该知道如何让那些漂泊的人儿,能够回到家乡,这就是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让他们不离家门也能有个不错的收入。前段时间,国家出台了新的规定,要求夫妻双方都外出的人,必须要带上孩子,不能带上孩子的要留下一个照顾家庭。这个规定是善意的,问题是,如何让他们愿意留下来?如果还是出现了“一年只吃一次肉”的贫困,谁又能留得住他们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