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王 多:“讹不讹”,让法律说话
//www.workercn.cn2015-09-15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因为监控盲区,淮南那起“扶不扶”的事件,引发网络上的持久争议。根据相关调查,80%以上的网友支持那位扶起老人的大学生,而那位被扶的老人尤其是其家属的“讹人”言论,受到多数网友的一致谴责。

  关于扶不扶的事情,现在发生的较多,争议也很激烈,各种情况都有发生,讹人的、不讹人但也没人施救的、施救被讹的、不施救只打120的……不少人认为,现在社会时风日下,感叹做好人难,做好事难,道德出现滑坡,不只是发生在年轻人身上,老年人也是如此。

  不过,这样的事情若总是纠缠于道德是非的饶舌,便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怪圈。至于讹与不讹,道德更达不到“自明”的境界,终究还是要靠法律来裁断。

  比如淮南这件事,一方坚持说是女孩撞人,一方坚持认为受到讹诈。既如此,完全可以诉诸法律,双方都可以通过法律还自己的清白。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民法通行原则,提你的主张,拿你的证据,到法庭上说话,让法律来裁定。法律讲究证据,没有证据,你的主张就没法实现。即便淮南这件事,关键证据缺失,但既然要提出责任划分的主张,那只能按法律程序和规则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堂非常生动的法治教育宣讲课——程序正义的法制原则之集中体现。对于我们每个公民来说,实际上这恰是提高法律素养和法治精神的学习机会。

  道德这个东西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争论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出来的。我们总是对欧美一些国家公民开车经常给行人让路,发出道德赞赏的感叹调,其实这不是因为开车的人有多么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是因为欧美国家的法律重在保护行人一方,开车人都深谙人是撞不得,不管全责与否,民事赔偿这一块都是“吃不了兜着走”。就在9日,美国一家陪审团做出裁决,认定一名女司机在撞死两名中国留学生的交通肇事案中负95%的责任,并判赔总计856万美元的赔偿金。为什么酒驾入刑,效果立现?法律不是万能的,却是社会维系公平的有效选择方式之一。

  超越“讹不讹”的道德审判,最终还是要靠法律给个说法,在建设法治社会、走依法治国之路的今日之中国,认识到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