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宋常青:医患关系如何重归旧好
//www.workercn.cn2015-07-24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多年以前,医患关系非常和谐,医生群体的医德和口碑很好,患者也很敬重医生。但在近些年,随着医疗成本不断攀升,医患矛盾也日渐突出,尤其有些偶发的暴力伤医冲突被舆论放大,个别医患的极端行为被误读为群体行为。医患之间原本很美好的职业伦理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医生和患者是相互成就的。无论在哪个时代,这种关系都是主流。倘若与这一主流相背离,损害的必然是双方的利益。时时提防患者的医生,在治疗时往往会采用最保守、最安全的手段,提供并非最好却能最大限度降低自己职业风险的治疗方案;时时提防医生的患者,少了配合接受治疗、理智看待病情的冷静,却多了处处挑刺的戾气,治病成了身心俱疲之旅。

  在所有医患冲突中,暴力伤医是性质最恶劣的,其显性和隐性后果,已经逐渐显现。比如,有些优秀青年放弃了进入医疗行业的念头,有些医生表示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再进入医疗行业,还有一些医院对有攻击性、高风险的病人进行筛选,有的医院甚至还建立了“黑名单”。

  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情绪加剧,最终必然导致“多输”局面。对于这一点,理性的患者和医生都很清楚。事实上,医患双方都希望回到最初的美好时代,但现实是双方都绷着劲,似乎谁都不愿先放下戒心。

  不容否认,现行医疗体制存在很多问题,但仔细想想,现实中的医生即使算不上“白衣天使”,也不应该被骂成“吸血鬼”。我有一位在省级三甲医院工作的朋友,平时她会跟我聊对伤医事件频发的担心,对过度劳累的疲惫与不耐烦,也会聊被患者埋怨、误解甚至谩骂的委屈、气愤,但她说的更多的,是治好病人被人感谢时的欣喜、面对疑难病症的焦急和对一些贫困患者、重病患者家庭的同情。这种情况不绝对,但肯定是主流。谁能说每一位医生都是冲着多开药、多做检查来提高收入来的?

  破解医患之间的尴尬,需要已经被讨论过多少次的医疗体制改革支撑。但是,上架容易下架难,作为彼此尴尬的关系双方,更需要拿出从自身改变的勇气。作为医生,需要有“清风抚山岗”的淡定和沉稳,抱定一颗医者仁心,尽职尽责;作为患者,需要给予医生充分的信任和合理的质疑,充分参与治疗、积极配合治疗。

  实现和谐医患关系的回归,不能空有呼吁,还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当前亟待改变的一点是,医院和患者在掌控信息上的不对称。当前,病例、治疗记录等都掌握在医院手里,很多患者都担心,一旦发生问题,这些记录会被修改、美化,这将导致病人在医患纠纷中举证不力、举证不能,必然引起强烈的忿恨,这容易让患者心态偏离正常轨道。

  每个行业都有不好的一面,但通过打人来解决问题,无论如何都不值得鼓励。暴力伤医、辱医,具有极强的社会危害性,对整个医疗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现实往往是灰色的:伤医、辱医事件,只要不是过于严重,往往会以普通民事案件和解,甚至打人者一句“我道歉”就解决了问题;有的医院设立了警务室,民警却往往以“这是民事纠纷”为由,不愿管、不想管。过度的宽容使法律难以成为医生的“盔甲”,也让个别患者更容易伸出拳头。

  医疗是消费,但绝不是买定离手的买卖,其中有职业伦理和人性的光辉在闪光。仅仅看到其消费的一面,过于狭隘。良好医患关系的回归,不需要对不良情绪的盲从,更不会依赖暴力。最需要的是每一位医生和患者都要敞开胸怀,放开心防,让法律回归法律,让美好回归美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