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王才忠:3万银元借条不应再留遗憾
//www.workercn.cn2014-11-06来源: 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京报》昨日报道,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村民张志良前日爆料,称家中有一张1946年由新四军开出的借条,借条显示其祖父曾借给新四军3万元。该村民称多年向政府要求兑现无果。

  该借条是张家人1989年在土墙缝里发现的。张父曾找到当地政府兑换,因为只给几百元,张父没有同意。后来,张志良带着父亲的遗愿数次求兑,仍无结果。2012年7月,光山县政府为此召开协调会,公安部门鉴定了借据真伪,人民银行鉴定货币为银元。但兑现之路却遥遥无期。

  在1946年,3万银元可以买多少粮食、药品?如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又该是多少?可能暂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笔小钱。1946年的中原,是国共两党争夺的天元,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前一年,新四军在这一带的活动很重要,生存却异常艰难,3万银元堪称雪中送炭。当时张家能拿出这一大笔钱,与其说是家境富裕,更不如说是深明大义。新四军白纸黑字立借据,再次印证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重信守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事实上,1950年前后,全国各地迎来了兑换借据的高峰期,但张家当时被划成地主,只得把借据悄悄塞进墙缝。

  68年时空转换,这张借据凝结了太多的历史信息,既厚重,又深沉,且复杂,令人久久品味。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多少人付出了牺牲?且不说成千上万的贫苦百姓,就连一些富家大户、殷实人家,或献出了儿女,或捐出了钱粮。像张家这样,即便是借,其贡献也不可低估。解放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张家成了地主,他们除了把借据藏进墙缝,还能做什么?改革开放后,张家后人发现借据并希望兑现,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可是,兑现的路上却连连碰壁,多少令人心寒。

  也许,从法律的角度看,这张借据的确过了诉讼期,但是,既然特殊情况可参照民法通则第137条,那么,这张借据也够特殊了;也许,3万银元兑现不是一笔小数目,会引来一些人眼红,但请想一想,这3万银元在68年前能养活我们多少官兵?也许,作为地方财政,一次性拿出这么多现金似乎有些吃力,但是像这样的特殊兑付,理应有专门的部门来接洽,或有专款拨付。

  没有过去哪有现在?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工农群众的参与,也离不开像张家这样富裕人家的襄助。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法宝,在新的时期,形成全社会的合力,也是我们向前跃进的坚强保证。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愿张志良家的这张借条能早日兑现。这既是对诚信的带头坚守,更是对社会合力的一种激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