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袁云才:“缠访者进县志”带来的思考
//www.workercn.cn2015-07-27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位于陕西东南部的旬阳县,7月25日因一项“缠访者进入县志‘留恶名’”的举措而备受关注。据悉,作为“扭转社会风气”的新机制,这项举措最早在该县的县委全体会议上提出。不过,尚无消息证实已经有“缠访者”被记入县志。25日晚,旬阳方面回应称,所谓“记入县志”本意不是为了阻止民众正常信访,而是专门针对那些专业的闹事者,通过一种“记录在案”的方式予以曝光,引导公众来对他们进行评判谴责。(7月26日《南方都市报》)  

  仅仅由于越级进行缠访,就可能被记入陕西旬阳县的县志,这样的举措,乍一听令人吃惊。在人们以往印象中,能在县志中留个名儿的,不是大腕名流之辈,就是大奸大恶之徒。而上访者似乎多为弱势群体、升斗小民,亦即所谓的“小人物”,如今因个别人会闹、善缠而上县志“名留史册”,这到底对他们是惩罚还是鼓励?

  若说是为了以“留恶名”的方式进行惩罚,则这举措颇似郎中开错了药方。现实中我们见过或听说过的所谓缠访者,无论其诉求是否合理,主观是否恶意,在“难缠”这点上都是相同的,其中不少非常规的手段都使得出来,诸如围堵机关、当众下跪、身上贴“冤”字等,更有甚者以轻生相要挟。这些“难缠”的访民,似乎本身都不将自己的“名誉”、“面子”当回事儿,哪里还会在乎什么“留恶名”呢?以载入县志的方式进行惩戒,岂不是患了结核病却开了感冒药,连“挠痒痒”都不如么?

  即便载入县志真能对某些“脸皮薄”或心里虚的缠访者产生威慑力,也颇有“杀鸡用牛刀”之嫌。作为传之后世的史料,县志往往精选,对许多大事件、大人物的记载尚且惜墨如金,却动用篇幅来容纳那些缠访的“老扯”、“麻名儿”、“燃筋头”,岂非本末倒置、浪费纸笔,让人发笑?况且以现今方便、快捷的传播技术,要让几个刺头“留恶名”,实在是方式多多,比如上媒体公开曝光、上政府网站亮相等,如何用得着县志这个散发着古董味、书卷气的载体呢?

  因此,不少网友怀疑旬阳县想通过这样笨拙的举措来打压信访者、阻止民众正常信访,确实不太合乎逻辑。也许正如当地宣传部门所解释的,“可能有些措词不到位的地方”,让公众产生了某些误会。据相关负责人称,“写入县志”实际上就是对缠访者在电视、报纸上进行曝光,让一些典型“记录在案”、以“道理让后人评说”的方式,引导公众对这些人进行道德谴责。若果如此,则该举措的真实面目和内在逻辑就一下捋清楚了。

  不过话说回来,从修史的角度看,若把少数具有代表性的上访者及信访事件记入县志,而不只是单纯选录“缠访者”,那倒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举措。作为县志,理当客观、全面地记录区域内各方面的大事要事,而信访作为一个时代的烙印,作为迈向法治社会的阶段性产物,在县志中无疑也可留下或正或欹的一笔。这样的“入县志”不戴有色眼镜,不搞讳疾忌医,而是去粗取精、秉笔直书,真实、公正地记下有代表性的人与事,将是非曲直留与后人评说,如此才算真正地接通地气、启迪未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