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毒胶囊“重出江湖”再敲药品安全警钟
徐剑锋
//www.workercn.cn2016-06-16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毒胶囊“重出江湖”,再次敲响了药品安全警钟。毫不讳言,对毒胶囊穷追不舍并彻底消除潜在的用药隐患,是眼下最紧要的事情。但比查封销毁毒胶囊更急迫和重要的,还应厘清权责,强化问责,彻底治愈失灵失效的监管机制。

  近日,浙江台州天台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生产、销售毒胶囊案件,捣毁生产窝点1个、生产线4条和仓库5个,现场查获可疑空心胶囊1595箱和206袋,共计1.355亿粒,涉案金额达135多万。(6月14日中新网)

  毒胶囊“重出江湖”,再次敲响了药品安全警钟。在把这起案件聚焦在无良企业上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问题的另一面:毒胶囊产销两旺,监管滞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才是更值得追问的。

  保障用药安全,制度设计一直在路上。说法律法规,《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一应俱全;说市场治理,人员配备、检测手段、专项行动也不缺;说惨痛教训,毒胶囊害死人的前车之鉴难道还少吗?尽管如此,毒胶囊却依旧像幽灵一样在四处飘荡,执法阙如、责任疏忽,监管如同“牛栏关猫”,是绕不过的重要原因。

  有几个问题需要坚持不懈地问下去:一者,毒胶囊从进料到生产再到销售,黑色产业链已经存在17年之久,为何整个链条会“牢不可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打击有力、刑罚给力,怎会放任风险事故的发生?二者,当地前几年毒胶囊的教训尤在耳畔,为何不法企业“重操旧业”,监管部门依然会毫无察觉?三者,2006年起实行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制度,从理论上说,每一颗胶囊都有监管码可追溯。既然药品追溯信息化监管已经全流程覆盖,但为何仍然没有防住这起毒胶囊大案的发生呢?

  这起毒胶囊大案,掀开了并不算匪夷所思的监管疏漏之链条。监管本意是“预防”,现在却屡屡“善后”,可即便事后查处再“卖力”、“救火”再及时,也无法掩饰其平时的懒政无为。督而不严、监而不力的体制建设逡巡不前,药品安全问题就会像“打不死的小强”那般。眼下案子虽然破了,但问题却仍然摆在那儿,从治理者的角度看,如何让制度与监管唱好“双簧戏”,是必须好好梳理并认真反思的。

  毫不讳言,对毒胶囊穷追不舍并彻底消除潜在的用药隐患,是眼下最紧要的事情。但比查封销毁毒胶囊更急迫和重要的,还应厘清权责,强化问责,彻底治愈失灵失效的监管机制。从治本的角度来讲,现行的药品电子码制度更应“提档升级”进行“监管闭环”。如果从生产企业到流通环节,从药店到患者,药品的来龙去脉都能牢牢“掌控”在手,一旦发现异常就及时发出预警,那么“问题胶囊”就会丧失藏身之处,更多患者才不至于继续成为受害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