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江德斌:生态葬奖励要走出被冷遇的尴尬
//www.workercn.cn2015-03-17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去年清明期间,南京实施奖励政策,对选择“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生态安葬形式的,一次性给予每户1000元奖励。但是一年下来,全市符合生态葬补贴条件的共有261户,只有36户来领取了1000元。究其原因,有的是对这1000元不在乎,认为自己是响应了国家绿色殡葬的号召。有的表示将这笔补贴捐赠掉;不过,大部分人是不好意思拿,怕被亲朋好友说不孝。(3月15日《现代快报》)

  从报道披露的数据看,南京每年死亡人口3.2万左右,其中近九成选择买墓地,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还是占主体。去年全市符合生态葬补贴条件的共有261户,仅有36户,不足15%的家庭领取生态葬奖励,说明“三不留”的生态葬模式尚未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可,真正去领奖励的又是凤毛麟角,亦凸显推动生态葬存在很大难度。

  殡葬模式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政府长期在推广火化、绿色环保殡葬,诸如树葬、花葬、海葬等,并制定各种奖励补贴措施,鼓励市民选择生态葬模式,以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改变落后的殡葬观念。可是,在现实推广过程中,受到传统殡葬观念的制约,以及社会意识方面的薄弱,生态葬总是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连奖励措施也遭到市民冷遇,可想而知生态葬的推广难度之大。

  “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的生态安葬打破了传统殡葬观念,对很多人来讲是一个颠覆式的殡葬模式,确实一下子无法接受,又顾忌到周围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难以快速接受,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适应过程。显然,政府在推动生态葬模式的时候,需要重视和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改变公众的殡葬意识,让公众认识到生态葬带给社会的益处,让更多人接受生态葬模式,不再冷遇生态葬奖励,从而令生态葬政策能够顺利落地。

  社会一直在变化发展,公众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都想要青山绿水常在,又不愿放弃陋习,不肯改变高碳生活,哪里有那么好的事情。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生态葬是最理想的殡葬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最珍贵的环境。对于广大市民而言,也要顺应时代潮流,抛弃落后愚昧的传统观念,积极维护生态环境,为保护宝贵的土地资源尽一份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