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屈金轶:“金苹果”被盗谁该反思
//www.workercn.cn2014-10-22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是用于研究的苹果,我一个也舍不得摘,没想到被一夜偷光了,估计偷的人也不知道这些苹果的价值远大于吃。”青岛市农科院果茶研究所副所长韩明三欲哭无泪。据悉,这批“科研苹果”历经六载,已进入科研验收阶段,如果投入市场估计每亩将为果农节省经济投入3000元~4000元。即便只是青岛地区使用,经济损失也是以亿元计量的。(10月20日《大河报》)

  随着科研苹果一夜间被偷得精光,近六年的科研心血、不菲的科研投入、上亿元的投资回报皆付之东流。这种被誉为“金苹果”的苹果,偏偏在即将丰收这一关键时刻失窃,自然引发公众一连串的追问:上亿元的“金苹果”为何不设防?是否有“贼喊捉贼”的嫌疑?

  近年来,科研成果被偷已屡见不鲜。从2003年的“天价葡萄”案,到2009年的“天价水稻”案;从2012年的“天价桃子”案,再到此次“金苹果”被盗案,有的使科研项目鉴定推迟至少一年,有的则造成难以估量的科研损失。问题的关键是,在“天价葡萄”等一系列案件发生后,“金苹果”却未吸取前车之鉴,其被盗自然不能仅仅归咎于“小毛贼”的“不识货”了。

  站在亡羊补牢的角度,“金苹果”被盗案的“失主”更应认真反思。首先,未尽到科研基地告知义务。“科研苹果恐怕只有我能认出来”,韩明三所言恰恰证明基地对于“金苹果”科研与经济价值的宣传几乎为零,才最终导致“小毛贼”小偷小摸行为产生了如此强大的杀伤力。再者,日常管理上明显缺位。既无专人看守,也无监控设备,在“天眼”遍布大街小巷的年代,承担科研重任的基地失窃后,居然发现不了有价值的破案线索,令人啼笑皆非。

  此外,6年的科研硕果竟在验收“前夜”不翼而飞,如此巧合也难免让人产生是“内贼”所为的联想。众所周知,在“反腐大斧”日前开始砍向科研腐败的语境下,部分科研人员或许会自作聪明地动起歪脑筋,如不惜以“粮仓失火”的方式规避问责。因此,“金苹果”被盗案真相在未查明之前,公众的质疑、关切、追问都在情理之中。

  “金苹果”被偷不容小觑,更不能不了了之,因为其事关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科研机构的社会责任。因此,不妨将其视作一只暴露科研监管漏洞的“麻雀”予以解剖,并从中找出堵漏机制与方法。首先应在硬件上加大防盗设施的投入。与巨额的科研投入相比,加装摄像头、防盗网及在显著位置标明“金苹果”的“含金量”等,其花费只是“毛毛雨”,但这种未雨绸缪的措施可令“小毛贼”望而却步。其次要在软件上加大对科研经费的监管,让科研立项有章可循,让科研经费使用有据可查,预防“科研经费成个人‘提款机’”的腐败。唯有如此,方能让科研人员不辜负公众期待,从根本上遏制“金苹果”背后不明不白的贼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