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金海燕:傍“女婿”就离诺奖很近?
//www.workercn.cn2014-10-16来源: 中工网—《安徽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蚌埠一中近日在校园里挂出大幅告示:“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伯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原因就是因为伯兹格的夫人是蚌埠市人,小学就读于蚌埠大庆路小学,初中、高中都就读于蚌埠一中,以后又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就此推理,伯兹格不仅是蚌埠一中的女婿,也是蚌埠大庆路小学的女婿,更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女婿,推而广之,是安徽的女婿、中国的女婿,更有网友戏言,蚌埠二中也可以贴出告示:“热烈祝贺我校侄女婿埃里克·伯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

  蚌埠一中拉近学校与诺贝尔奖的关系,以达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出发点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傍上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女婿”,真能让培养了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夫人的学校大出风头?真能让这位“女婿”夫人的学弟学妹们感受到自己与诺贝尔奖很近?恐怕未必。

  就中国学生的聪明和刻苦,理应离诺贝尔科学奖的距离很近。但就当前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和学校应试教育体制而言,恐怕与诺贝尔奖还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据说,中国学生到美国就读,就课本知识而言,比美国学生掌握得更多更牢固,但就开拓性思维而言,却远远落在了美国学生的后面。因此,要缩短中国与诺贝尔奖的距离,使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越来越接近诺贝尔奖,还需要在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和改革教育体制上多下功夫。

  如今国家正在鼓励创新,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各行各业创新的要求,在学校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包括鼓励儿童的异想天开,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必将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让学生摆脱一个题目只要牢记一个标准答案的死记硬背,有机会在科学的天地里自由飞翔,这才是给了学生走近诺贝尔奖的一把钥匙,才能培养出大量可能冲击诺贝尔奖的科学人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