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体坛声音:中国体育需要什么样的“传统”?
//www.workercn.cn2014-10-1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女排惊艳意大利世锦赛,媒体赞声一片,前几日归国,接机场面空前,让人唏嘘复感奋。在三大球齐陷低谷之际,中国女排的这枚世锦赛银牌,含金量十足,不啻为三大球的“报喜鸟”。

  中国三大球中,唯一夺得过世界冠军的就只有女排;在三大球危难之际,为大家带来些许希望的又是女排。为什么总是女排能给中国体育带来荣耀?为什么这次又是女排给我们送来惊喜?

  这个问题我看值得探讨。

  中国女排正值新老更替,队员个个亭亭玉立,论身高可谓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可是论技术,却是优点突出,缺点更突出。赛前,大家对女排前景并不看好。几乎同时进行的亚运会,中国女排二队最终仅是屈居亚军,去年的亚锦赛,同样是郎平率领的中国队更是惨到名列第四。可以说,以现在的“家底”,即便是在亚洲,中国女排想拿个银牌都困难,更不用说世锦赛了。但就是在大家不抱希望的情况下,中国女排却是一路闯关,最终杀进世锦赛决赛。因此,大家都说郎平神奇,也就不足为怪。有趣的是,中国队五次跻身世锦赛决赛,郎平都是历史见证者(或以队员身份或以教练员身份)。这是一种巧合,也是对郎平个人能力和魅力的一种完美的诠释。

  但是,在肯定郎平超凡执教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切不可陷入新一轮的“个人崇拜”热潮,这对女排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神奇教练搞定一切的事情,过去没有,现在没有,今后大抵也不会有。我倒觉得,中国女排此次能爆冷获得亚军,还是因为女排有一种特别能战斗的传统,这种传统似乎不会因为人员的更迭和时间的变换而消亡。看到惠若琪拼到大腿抽筋,看到魏秋月和徐云丽轻伤不下火线,看到曾春蕾每一次不可思议的后场起球,看到袁心玥始终燃烧着的斗志,我相信:“女排精神”这回事,是有的。球迷看比赛被感动,这回事也是有的。

  在一个金钱至上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通常不太愿意拿精神说事,在竞技场上,人们更乐于讨论投入、技战术、实力等。的确,精神从来不是万能的,但人要是没有一点精神却是万万不能的。本届女排世锦赛,赛程相当复杂,赛期长达21天,赛地几番改变,中国女排全部下来居然打了13场比赛,是足球世界杯冠亚军球队比赛场次的近两倍。用郎平的话说,世锦赛就是“恶战混战乱战”。不过,正是如此艰苦熬人的比赛,才能锻炼和考验队员的意志力。可贵的是,中国女排经受住了考验,不仅赢下该赢的比赛,还屡次上演死里逃生的逆转好戏。有人说,女排的这个世界亚军是姑娘们拼来的,我看并不过分。

  在中国体育经历痛苦转型,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艰难迈进的今天,我们真应该为“女排精神”不死而感到庆幸。这是中国体育最值得珍惜的财富,中国体育也格外需要这样高贵的传统。

  其实,这个季节,中国三大球的好消息不只有女排喜夺世界亚军。U19国青男足在亚洲锦标赛小组赛中,对日韩保持不败,最终杀入八强,U18国青女篮在亚洲锦标赛中,也是一路大胜,轻松晋级决赛。他们的表现捍卫了中国三大球的另一种“传统”:青年队成绩总是要好于成人队。可惜的是,这样的“传统”有点让人闹心。

  说到“传统”,再多说两句。本周日,著名的北京马拉松赛就要开跑,据说,为避免“尿红墙”的丑陋事件再度发生,组织方此次做足了功课,不仅增加了临时公厕数量,还增设探头。这些工作不可谓不细致,可叹的是,居然有为数众多的跑友还在为“尿红墙”辩护,认为这是北马的“传统”。我不是跑友,可是我真的不明白,北马需要这样的陋习作为“传统”吗?中国体育需要这样丑陋的“传统”吗?

  给中国体育一点正能量吧,我们需要更多像“女排精神”这样的传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