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新闻观察:办个私人诊所 到底难在哪里?
//www.workercn.cn2014-07-2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离开体制后,协和急诊女超人于莺的“私人诊所梦”终于幻灭,她抱怨寸步难行。最后,于莺选择了和一家民营医院合作开综合门诊。“实际上是在和自己较劲。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遍体鳞伤。就是面前有很小一道门,到处都是刺,我觉得我一定能过这个门,没有理由过不去,一年过不去,两年一定过得去。”她如此讲述离开公立医院一年来的感受。(见7月21日《新京报》)

  从协和医院离职后,于莺曾经畅想过自己期望的未来生活,在小区门口,开一个200平方米的私人诊所,为所在地区百姓服务。但反复折腾将近一年,她依然没有实现这个自由执业个体行医的梦想。

  于莺曾如此追问:“哪个人大代表帮我反映一下,接受正规8年制医学教育的博士毕业生,在大型三甲医院工作12年的大夫,想通过正规途径办个正规的诊所怎么那么难?”的确,这件事情太蹊跷,面对这样一个优秀而稀缺的医疗人才,居然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愿意主动去招揽和留住人才,呈现的反而都是不在乎。甚至于莺自己主动去申办诊所,也被地方卫生部门以“没有规划”为由拒绝。

  哪怕再优秀的人才,离开体制都寸步难行,这也是不少医者的同感。如果管理机构公开支持于莺办私人诊所,等于是变相鼓励更多的医疗人才也这样做,对公立医院而言,这可能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几年前,有媒体曾刊登过《一个中国医生的法国来信》,这位在中西方卫生系统都工作过的同行提出一个观点,在中国,医生是深深地依附在他所属的医院的,各种法规和现实完全限制了医生的流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受到良好训练的医生不能从大医院流出。他认为,把医生紧紧禁锢在其所属的医院是一个笑话。时至今日,即使鼓励医生开办诊所的政策一道道出台,这种局面依然没有得到真正改善。

  看来,我们缺的不是政策,而是执行的态度。在医疗系统,因为管办不分离,卫生监管部门和公立医院是老子和儿子的关系,医疗人才不流动,最大的利益既得者恰恰是这两个机构。这种利害关系,导致了自由执业和个体行医方面的改革一次次无功而返。

  作为曾经公立医院的医生,我比于莺早一年离开体制,她的感受我也有过。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我曾经换过4份工作,至今仍走在求职路上。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于莺开淘宝网店,我坚持写作。

  尽管如此,我沮丧而不绝望。就像鲁迅先生曾经提到的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有路了。世界上公认最好的医院——美国梅奥诊所,其前身就是一所私人诊所。在中国,尽管从唯公立到个体的转型路异常艰辛,但我深信,个体诊所的放开,医疗机构的多元业态,是未来的趋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