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道德观察:广大民众其实都渴望公序良俗
//www.workercn.cn2014-05-2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今时代,有两个极端的生活误区:一是看别人生活,二是生活给别人看。

  虚妄之心充满世界观,活得累也活得“艰苦”,而且,有很多“两张皮”的现象会簇拥着人们。于公一套、于私一套,于人一套、于己一套,于上一套、于下一套,于情一套、于理一套……演绎下来,很多人都惊叹,有被撕裂的感觉,若干舆论场之间各论各的是非,各说各的道理,“有理有利有节”的诉求机制很难形成。

  最近,黄海波嫖娼事件颇具话题性。

  这个“全民好丈夫”毫不留情地撕毁了戏中的好人面具,但民间舆论场却出乎意外地不仅原谅了他的劣行,还多有“美言”。

  一味指责这种对抗或许并不可取。我认为,这次民间(网络)舆论的发泄,仍然沿着一贯的路径——“狡黠地”将话题引到对官场腐败的怨愤气场中:与被查处的贪腐者养若干情人和种种“潜规则”比起来,一个演员花钱买春足以算得上很“道德”了。

  正确看待民间舆论的这种“价值分裂”并加以合理引导,可能也有助于我们打通两个舆论场之间的隔阂。政风清则时弊绝,民间“过激”的言论,包含的并非全是无理取闹的诉求,厘清这些诉求,管理者也并不丢面子。

  《中国人脸面观》一书作者、社会学教授翟学伟先生有个著名的论断——“就真实层面来讲,如何平衡人情和制度,对中国人是一场智力挑战。”

  诸如黄海波事件等引发的舆论分裂,使得我们有理由进一步思考人情与制度、面子与规则之间,是不是需要某种更有温度的衔接,或者,在渐被撕裂的价值体系中,是不是很需要一些更柔软和具包容性的粘合剂。

  最近发生的另一件事似乎也在提醒着这一点。

  一个张姓贵州小伙嫖娼后又报警“搭救”了这个被迫卖淫的少女,不过,他还是因嫖娼被行政拘留10天。于是舆论哗然。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两个舆论场”之间则颇有共识——比如,著名的“比利时判例”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在那起宣判了抢劫犯同时是救人者无罪的经典案例中,法官在判决书上有一段令人震撼的表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脆弱和阴暗的一面,对于拯救生命而言,抢劫财物不值一提……我宁愿看到下一个抢劫犯拯救了一个生命,也不愿看见奉公守法的无罪者对于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

  对于“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是社会的病态。这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促成了针对贵州案例的舆论共识。对于管理者而言,诸如此类的共识也应包含着某种积极启示——应充分相信,广大民众其实都渴望公序良俗,都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都期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公平机制。

  无论如何,民意总是一面镜子,有助于管理者“正衣冠”,而为政之道,则有如佛家之“自度度人”。

  人须自度,方能度人,自度是勇气和胸怀,度人是态度和能力,站在更“主流的”的价值体系里来考量,自度度人也是时下调处各种复杂关系、形成主流价值观可借鉴的“方法论”。

  5月13日山东兖州警方拘留了网上骂交警的网友,随即又放了人道了歉,平息了“对抗的”舆论。

  这是一个积极的示范:正人先正己,执法者多一些执法态度、方式、行为方面的自我检讨,或许更有益于人们知法守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