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雷希颖:必须加强青年对国家的认可
//www.workercn.cn2015-06-23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更多

  一直想写找机会这样的一篇文章,因为它是我在中国的网络舆论空间里摸爬滚打数年后,实在无法不正视的一个“多么痛的领悟”。借着本次香港政改方案通过失败的机会,我希望能把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更多的年轻朋友进行分享和交流。

  其实,早在2011年以前,我和当下许多被各类负面信息刺痛的年轻人一样,天真的以为,青年人有义务对国家、社会和政府多些质疑,多些批驳,甚至多些“攻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引擎”更好地运转。可随着出国学习生活经历的增多,尤其是在深度观察了“阿拉伯之春”后,我的这一认识开始出现了不小的变化。

  具体原因我曾在《为何越出国,反而越爱国?》一文中做了细致的叙述,主要包括“国家认同度的对比和反差”、“破除了幻想”、“看到了更多的现实,感受到了更多的‘未来’”、“开始对中国现状进行相对冷静客观的思考”,以及“割舍不断的中国情”等。正因为这些年的经历、观察和反思,我更清醒的认识到,青年群体更要增强对国家的“认可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认可”才能突破信息雾霾。

  网络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小布什说‘我们准备干掉4百万伊拉克人和1个修单车的。’CNN记者:‘1个修单车的?!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修单车的?’布什转身拍拍鲍威尔的肩膀:‘看吧,我都说没有人会关心那4百万伊拉克人。’”这个段子虽然有些荒谬,但倒也揭示了媒体以及公众的一种普遍心理,那就是偏好关注奇怪的个案或者能吸引眼球的内容。

  这点在当下的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

  有人因为追求商业利益,或者其他更不可告人的目的,熟练操纵着这种心理,习惯以夸大、渲染及博眼球的方式对各类事件进行传播,有时候甚至还不惜制造“事件”来获得关注。公众在信息传播中不仅无法客观了解社会,很多时候还被误导,严重影响理性思考。

  但如果公众能对国家现状有基本认知,对取得的成绩或进步能有基本的“认可”,那么,再来面对此类信息时,便不会那么容易被撩拨起情绪,而会以相对平静的心态去搜集更多的信息,进而能够更全面的认识这个国家。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