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朱珉迕:公开福利,只是回应公众第一步
朱珉迕
//www.workercn.cn2015-04-21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预算法正式实施后的首次中央机关单位预算公开,日前揭开面纱。在90余个政府部门公布的2015年度部门预算中,首次公开的工资福利经费尤为引人注目。

  事关“人头”的工资福利,总是公共财政中的敏感话题。作为近年常常引发舆论争议的“爆点”,公务员群体的工资福利水平,甚至成为其同普通民众间意见分化甚至对立的主因。其实,公众针对公务员群体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的批评,往往基于个人的印象,这令后者倍感冤屈。但由于工资福利等支出一贯夹杂于行政管理费用中,民众很难从“粗线条”的预算里看出具体支出数额及比重,监督只能纸上谈兵;也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公务员群体往往“百口莫辩”,只能任凭自己身陷舆论泥沼。

  公开不细导致监督不力,事实不清带来种种猜疑,唯有公开才能做实公众对公共财政支出的监督,进而消弭对公务员群体的猜疑。就预算改革而言,把预算明细公布到“款”,公开公职人员的工资福利,无疑走出了一大步。但显然,距离理想状况,眼下也只是走了“第一步”。在为公开行为叫好之后,舆论很快发现,这次公开还是使了一个“障眼法”——据初步统计,首批94个中央机关单位中,公开在职职工人数的部门仅5个,其余88个部门都未公开在职职工人数。这就意味着,尽管公开了机关运行经费、工资福利经费、津贴补贴经费等等,但人们依然算不出“人均”水准,也就难以精确评估各部门的运行绩效和福利发放水平。

  包括预算公开在内,“有效”是一切政务公开的基本要求,“精准”则是实现“有效”的必要手段。显然,即便相关部门未必出于“主观故意”,无法交代“人头账”,便还是无法解答公众对相关问题的长期疑惑,甚至可能授人以新的口舌。

  在愈加开放的舆论环境下,用更为开放的态度将各项公开做到实处,是政府的天然之责。就此番而言,仅仅“公布到款”的预算公开,无疑仍然“在路上”。而除了公开这一形式本身外,现有的公开内容亦需受到严格的监督和推敲。这次晒出的工资福利,就引出了一连串问题:许多部门津补贴是基本工资两倍,有何依据?都是中央部门,津补贴水平为何有高有低?住房完全商业化的时代,购房补贴是否是“变相福利”……公众的种种疑惑,都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权威解释。

  对接受监督的政府部门而言,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既然选择面对公众,政府便只能选择开诚布公、认真对待。事实上,对于身陷舆论“重围”的公职人员群体,公开工资福利是一次难得的“自白”和证明机会,也是在公众和公务员之间形成有效沟通的机会。这背后首先考验的是政府公开自觉,若是遮遮掩掩的“简单公开”,怕是要浪费这个好机会。当然,社会公众看待公务员工资福利问题的视角,也不妨借此机会作些重新审视和纠偏——有人批评公务员的“高工资、高福利”,比来比去参照的都是最低工资标准,却很少过问这个判断标准合理与否、公允与否。若是始终如此,怕也要浪费这个好机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