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时评-正文
大学校运会遇冷谁该反思?
吴江
//www.workercn.cn2015-05-2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被忽略的“运动” (李法明 画)

  陕西某大学大二学生小白为应付学校春季运动会点名,花200元找人替其观赛。这种用钱解决问题的做法,据说是不少大学生的选择。据调查,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无法使参与校运会的学生比例达到50%以上。(《中国青年报》5月18日)

  世易时移,随着大学生兴趣和关注度的日益多元化,大学生活有了更多的选项和可能,大学校运会这个夕日盛事,沦为明日黄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学生活更加多元化的体现。事实上,不要说大学校运会,就连如今的城市运动会乃至更高级别的运动会,参与度和关注度都已大不如前,那么,非要大学校运会始终保持师生万众瞩目的热度,自然也就不切实际。面对大学校运会的冷场,指望靠学生干部点名的方式把学生们拉回赛场,遭遇“替身”应对,不过是预料之中的事。

  不过,尽管大学校运会成“鸡肋”,与大学校运会这一模式始终原地踏步,无法跟上时代的需求,难以提起大学生们的兴趣不无关系。然而,我们对于大学校运会的遇冷,恐怕还不能就此便轻描淡写、掉以轻心。

  假如遇冷的只是校运会,当然无妨。但现实的情形却是,大学生花在运动上的时间,恐怕也已大打折扣。相比以往大学的球场根本不够用,打个篮球甚至还要抢场地,如今的大学校园,球场多了,打球的人却少了。笔者近期在英国做短期旅居,不论是牛津大学,还是一些乡野道路,都能见到许多人跑步、骑车,运动是校园最常见的风景线,而回到国内,即便是周末在附近的校园散步,也常常发现有空着的球场,跑步者更是寥寥可数。相比校运会“找替身”,缺乏运动氛围的大学校园,恐怕才更令人担忧。

  当然,简单地将大学生的运动缺乏症,归之于如今的大学生不爱动,也并不公平。事实上,运动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培养。然而,从基础教育开始,运动即便不是完全缺席,至少也并未获得教育者以及学生家长足够的重视。据媒体报道,近年,一些中小学为了学生的“安全”,取消了长跑、足球等体育运动项目,更有甚者拆掉了单双杠。一些中小学教师自嘲:现在我们把校园办成了“鸟笼”,园丁成了“保姆”,学生成了笼中的鸟。当中小学生们疏离于各项运动,陌生于球场和跑道,又怎能指望他们成为大学生后对运动提起兴趣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校运会成“鸡肋”,或许不必过度阐释,但对于背后所暴露的大学运动缺乏症,尤其是教育体系中对于运动的疏离,恐怕不能停止反思。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