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大众话题-正文
高校更名的背后:是求大求全还是求特色
然玉
//www.workercn.cn2015-09-1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审批设置2015年中东部地区本科学校,同时审批部分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据悉,将有18所学院更名为大学。教育部将组织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对申报设置的高等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将列入专家考察的36所中东部地区申报设置本科学校和9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的名单向社会公示。(见9月15日《广州日报》)

  学院更名为大学,早已算不得是新鲜事。可每每有此类新闻爆出,公众还是忍不住要吐槽一番。或许可以说,看似简单的校名变更,实则传递出了,不同群体关于高校发展路径的不同见解。

  当今的高校更名,不少被大众舆论视为负面消息。但是在一开始,学院变更为大学,留给世人的则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印象。其实,按照最初的政策设计,以“校名升级”为标志的高校升格制度,乃是为了激励办学者能够有所作为。如果说,高校升格制度曾经很好解决了二线院校的驱动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延,这一机制的内在缺陷以及消极后果,也越发暴露出来。这一方面表现为,助长了高校办学的形式化、投机化。不少学院为了升格,不负责任地增学科、抢师资;另一方面,此举也加剧了一些高校求大求全的办学取向,使得不少“新大学”变得大而无当、名不副实。

  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高校升格做法收到了迥异的效果。显然,随着大学数量的激增、招生规模的扩张,如今再盲目鼓励高校变大变全,无疑已经不合时宜。事实上,我们真正缺少的,反倒是院校基于自身传统和优势沉淀,发展起来的特色化、精致化办学模式,而不是通过学校的名号去分割有限的教育资源。

  围绕高校更名事件,公众的质疑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提醒。那就是,当高校升格机制渐渐失去效率和引导力,我们是否该寻找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对二线院校的办学工作进行评价和激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